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人工智能正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重塑经济社会形态的核心力量。近期,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进入“系统布局、全域渗透、生态共建”的新阶段。这也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性应用转向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重塑,形成场景驱动、生态协同、治理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引擎。
时代逻辑:从技术试验到价值创造的历史跨越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出现了从“技术爆发期”向“价值创造期”的关键转折,我国在这一进程中既面临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挑战,也拥有场景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的独特优势。
从技术演进看,大模型已具备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智能体实现从“理解”到“行动”的跨越,解决了算法与实际应用的鸿沟。从需求侧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公共治理效能提升等多重需求叠加,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进入“爆发临界点”。然而,技术与需求的“甜蜜点”尚未完全形成。部分领域存在“为AI而AI”的形式主义,技术供给与行业需求存在“语言壁垒”,数据孤岛、算力成本、标准缺失等问题制约效能释放。《意见》正是通过顶层设计破解这些瓶颈,推动人工智能从“碎片化应用”向“系统性渗透”、从“技术创新”向“生产力变革”跃升。
中国路径:场景、生态与治理的协同创新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多元路径:美国侧重技术领先和标准主导,欧盟强调风险管控和伦理规范,而中国通过《意见》展现的,则是“以场景为土壤、以生态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的特色路径。这一路径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系统优势”。
(一)场景驱动:从“市场优势”到“技术定义权”。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培育智能终端需求,完备工业体系提供智能制造场景,复杂社会治理催生智能治理需求。《意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场景,如“推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开放场景支持技术落地”,让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迭代优化。这种“场景—技术”的正循环,不仅能快速提升应用成熟度,更能反向定义技术方向——不是跟随国外技术路线,而是基于中国场景需求“定制化创新”,进而争夺全球技术定义权。
(二)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力”。《意见》强调“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推动形成“领军企业带动、独角兽崛起、专精特新生根、初创企业涌现”的生态格局。
(三)治理创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伦理风险、安全挑战,《意见》提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思路:在就业方面,“增强就业创造效应,减缓就业替代效应”,通过技能培训、新职业培育实现劳动力转型;在伦理方面,“构建与技术演进相适应的伦理规则”,避免“一刀切”限制创新;在全球治理方面,“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普惠共享。这种“包容审慎”的治理模式,为全球智能时代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构建智能经济新生态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追赶”进入“生态引领”的新阶段,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引擎。其战略启示在于:战略定位上,需将“人工智能+”视为重构生产函数的关键变量。智能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乘数因子”——通过数据、算力、算法的融合,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
实施路径上,需坚持“双向赋能”与“系统思维”。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共生关系:应用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方向,技术突破拓展应用边界;同时,需统筹技术、产业、安全、治理等多维度,避免“单点突进”导致的失衡风险。
全球合作上,需践行“普惠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通过“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推动技术普惠、共建治理体系,既提升国际话语权,又让更多国家共享智能时代红利,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从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再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意见》勾勒的不仅是技术发展路线图,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智能图景。在这一进程中,“人工智能+”将重塑产业形态、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而中国特色的智能经济路径,也将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应用驱动、生态共建、包容共享”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