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唐爱军
去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指出,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阐释好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破西方的“话语出口”战略,加快本土化的话语建构,为中国道路提供有效的“话语供给”。
一、话语建构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提供“话语供给”,关键是在理论研究及其话语建构、话语表达过程中坚持有效性原则。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有效性原则指理论主体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能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进行学术、理论的观念与话语构建,并且在社会实践层面上,追求理论研究成果满足社会与民众需要的有效发展。有效性原则不仅仅是理论、理论研究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话语、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在于争夺理论的话语权,就是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和民众判断和选择方向的能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占主导地位,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民众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须有进行有效的话语体系建设。
二、为“中国道路”提供“话语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有效性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话语供给”。并且,以正确的理论、有效的话语体系指导了实践,用有效的理论成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有效发展。真正的话语以及话语体系必须具有有效性,要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即具有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教条上,只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主义”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够说服人,进而得到民众同它。
在理论研究上、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要坚持“问题导向”。1978年以来,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以及实现强国富民的有效话语。这样的话语体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语体系是有有效性的,是有实实在在话语权的。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党和人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做大蛋糕”。邓小平着眼于这一现实问题,坚持有效性、实效性原则,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当时,党的理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做大蛋糕”的时代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话语、话语体系,如“发展是硬道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等。这些“话语供给”立足于国情,抓住时代问题,是有效的。
当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话语供给”只有面向问题,立足实践,才能成功。去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因此,要让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要有生命力,必须直面“中国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问题;必须研究“中国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把“中国问题”作为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题和核心,以解释、解决“中国问题”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当前,“中国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相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就是“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价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成功与否,就是看“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能够有效解释好“中国道路”。当前,“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举世瞩目,但我们的理论、话语发展还不够充分,我们必须积极自觉地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并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代性,牢牢把握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