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沿海运输大通道”,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研究成果发布
光明网讯(实习记者 武鹏飞)1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的《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研究报告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
“沿海运输大通道”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港,长约5000公里,贯穿沿海5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是一条大容量、高速度、多方式的复合运输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战略,规划建设沿海运输大通道,是统合“沿海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系统工程,对“一带一路”以及“交通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研究报告通过论证现阶段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现存问题,提出未来沿海运输大通道的规划建设思路,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裕民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教授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教授首先作了《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的主旨报告。
报告指出,新时代沿海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再次凸显。沿海地区是新时代统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制造强国一系列强国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陆海统筹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承载地和关键区域,是新时期支撑国家整体战略实施的脊梁。
报告称,交通基础设施是新时期沿海地区发展的短板。沿海地区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内陆,但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沿海高铁通道尚未贯通,建设时序和建设标准缺乏整体统筹;沿海地区陆路主要客货运输通道能力高度紧张;空域交通瓶颈凸显,人口密集区交通运输设施严重供不应求;港口缺乏分工,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群内部城际交通运输网络严重滞后,限制了城市群的发育成长。
报告提出,规划建设沿海运输大通道应该上升为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报告认为,规划建设沿海运输大通道应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重点弥补沿海通道发展的短板,有效缓解沿海通道能力紧张的问题;到2025年,形成纵贯南北、衔接东西、陆海统筹、结构协调、高效快速的沿海运输大通道,实现相邻城市群之间“一日交通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交通品质和效率的追求,支撑沿海地区的全面升级和整体现代化,为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从以下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
(1)建议尽快实现各区段沿海铁路通道贯通,新增沿海高速铁路,北段规划建设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南段构建长三角-珠三角第二高速通道,规划建设横向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积极研究超高速交通等新技术在沿海地区的应用前景和空间布局。(2)推进沿海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加强纵向高速公路通达能力。(3)建设世界级门户枢纽体系。推进区域港航资源优化整合和港口的合理分工,强化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建设津冀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港口群,有效提升东南沿海、西南沿海港口群辐射能力。构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体系,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北部湾多核心机场体系,建设世界级机场群。(4)建设城市群内部互联互通的城际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5)构建跨区域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近海内贸干线运输,鼓励铁路、水运绿色交通方式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形成合理的运输结构。促进轨道交通优先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结合,完善促进枢纽综合开发的体制机制。树立跨区域统筹保护生态思想,减少沿海运输通道负面影响。探索设立区域综合交通协调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杨励雅副教授随后报告了《沿海运输大通道建设的国际经验》。报告结合美、日等国家经验,从战略定位、规划时机、规划要点等方面介绍了国际经验。
报告之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教授,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教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陆化普教授,教育部交通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邵春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以及社会各界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分别就报告的内容和沿海大通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点评和讨论。
[责编:周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