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经典读物 > 正文

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

来源:北京日报2018-02-27 17: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马庆泉

  卫兴华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有评论指出:“他的科学观点令马克思主义者推崇、非马克思主义者认知、反马克思主义者敬畏,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贵财富。”孙咏梅博士撰写的《卫兴华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卫兴华追求真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平凡的学术道路。他的学术心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

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卫兴华曾在进山中学读书,受到担任校领导的中共党员赵宗复的影响与爱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他曾被反动特警抓进监牢,经受了考验,严守了党的机密。1948年,受地下党组织安排,他转赴北平。他曾掩护携带太原敌军城防工事图到北平的同志,并将其安全转到围攻太原的解放军前线。1948年冬,卫兴华回解放区进入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经济系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留校任教,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系统学习与研究。在改革开放前,他因跟不上也不愿跟“左”的风潮,在“文革”十年中经受了严重迫害。改革开放后,他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停步,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

  卫兴华埋头于浩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学术生涯早期避“左”风而行,后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他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不做“风派理论家”,重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例如,1959年计划经济时期,流行生产资料非商品论,全民所有制内部非商品经济论。他力排众议,最早在《学术月刊》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观点,主张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

  改革开放以后,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术主张,尤其是在正本清源、理论思辨上成果卓著。例如,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强调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否定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他较早主张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较早提出国企改革不应限于管理体制改革,应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新实现形式。他较早论证国有企业要进行竞争。当中央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时,不少媒体混淆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区别,他撰文进行了理论澄清。

  几十年来,卫兴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系列经济理论研究,如《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等。针对误解、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些言论,他撰写系列文章进行辩驳。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重视对马克思的财富论的研究;准确把握马克思地租理论并用以研究中国的地租和当代资本主义地租问题;提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先提出“纵向二次调节论”,即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新机制;主张综合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搞一刀切,要重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较早强调应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换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主张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在基本理论建设方面,他特别重视研究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构建;等等。

[ 责编:秦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