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李澍)6月1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学院承办、《话语研究论丛》编辑部协办的“新时代话语研究”高端论坛暨《话语研究论丛》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为切入点,旨在探讨我国新时代话语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助推我国话语研究的新发展。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开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磊教授主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辛斌教授致辞。王磊在讲话中强调了新时代话语研究与探索的必要性,期待研讨会能为新时代话语研究带来新的启发。辛斌强调了话语研究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际关系学院盛静博士、江苏警官学院潘艳艳博士主持了上午的研讨活动,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盛静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刘立华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丁建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来源于丝绸之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包含了我们对文化包容与尊重多样性的理想追求。“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塑造过去世界,也有利于塑造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要掌握话语主动权,讲好中国故事”。
尤泽顺介绍了外交话语的意义、特征以及外交活动的内容,并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了话语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使大家对话语分析所要遵循的模式及研究事项有了初步的了解。
盛静指出,“全球意识”和“国家意识”在青少年身份和认同发展的流程中,可能表现为两个齐头并进的维度。同时,“全球意识”是基于人类共同体命运,把人类看做整体来思考的,有可能是未来“国家身份认同”的补充。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人可以报道事件,表达观点,有利于我们迅速掀起话题”,汪少华指出,在“后真相”的驱使下,大众的主观想法可能压过客观事实,由此带来的后果会为一些舆论朝着极不理性的方向发展。所以话语研究对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刘立华指出,新时代,我国新的社会实践也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征,同时也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和资源。
山东师范大学葛云峰博士、天津商业大学赵芃博士主持了下午的研讨会。葛云峰、赵芃,以及江苏警官学院潘艳艳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磊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外交学院孙吉胜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赵秀凤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赵芃以“话语的技术化与权力的合法化”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 并用生动风趣的例子引出话语、知识、权力之间的关系。她指出,话语对霸权的形成和对权力关系的认可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潘艳艳从多模态认知批评的视角,结合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借鉴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相关观点,运用“认知-功能”分析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及报道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入的解读。
葛云峰指出了该研究题目的来源,并对庭审话语及法制新闻话语进行简单叙述。他对中国媒介审判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此引出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语料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经常受到美国主导的话语体系制约”,王磊认为,梳理美国战争话语的范式与作用,有助于透视美国话语霸权的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话语,解构当前国际话语秩序,为建立新的话语秩序提供空间与发展模式。
武建国指出,话语研究以法治热点事件及各大媒体报道的文本为语料,旨在考察篇际互文性作为话语策略在法制话语中的表现形式、语用功能以及运用该策略背后的价值趋近因素。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崛起并不意味着话语权的自然提升。”孙吉胜认为,中国外交在增强话语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未来还有提升空间。
赵秀凤指出,媒体在国家身份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有效利用媒体的功能,掌握绿色话语权,做新能源领跑者、国际能源治理的主力军,将能源革命、生态文明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动态构建观来不断学习变化调整自己的身份。
会议最后,《话语研究论丛》主编田海龙教授与辛斌教授共同主持了最后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如何更好建设《话语研究论丛》,助推话语研究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责编:周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