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一把钥匙
——“城市与国际秩序”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秦超) 2018年7月1日,由外交学院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合办,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承办的“城市与国际秩序”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外交学院副院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孙吉胜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张庆玺副主任,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领事保护处李龙杰处长,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办公室黄品芳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于宏源所长在开幕式上讲话。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夏莉萍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是2018“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与会学者围绕城市与国际秩序,城市与中国主场外交,城市、“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主任成键在发言时指出,“城市日”是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首个国际日。它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城市再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文化,旨在通过跨国合作的方式解决城市化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少数主要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包括文化冲突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在国际与国家层面也在共同演进,许多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已经从国家与区域层面深入到城市层面,对发达国家的传统的管理机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与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需要加以重视。
芝加哥分校政治系副教授张玥在发言中表示,以往西方政治学认为城市政治和国家政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例如一些关键性的公共政策地方政府不能执行、不能发行货币、不能控制进口或树立关税壁垒等等。但是近几年来的国际政治实践,开始挑战这一观点。城市政治从地方性过渡到全球性,主要源于两个因素。首先是城市的联系性,集中体现为全球性大都市的崛起。全球性都市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全球贸易、金融和服务型产业的“指挥部”;二是生产知识、技术以及创意的主要生产地,同时也是这些产品的重要交换场所;三是在这些全球性都市里,政治和社会属性发生了两级分化。其次是城市的外向性,即强调城市对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合作的工作形式,如在气候变化问题和移民问题等方面。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熊炜在发言中认为,城市是一个由人来构建的空间,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动态性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实际让城市空间得以不断扩大。城市作为人的生活空间,人的集合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行动者,不可避免的使行动者也承担了外交的角色。城市作为行动者,和国家以及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但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是当前国际体系最为全面、强势的结构化进程。在此进程中,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自主性的行动者,尤其是特大城市、全球性的都市,因为城市在这个进程当中直接进入了国际结构。一些行动者甚至塑造了全球化,并成为了全球化的中心。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之间在交往互动中已经创造出了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城市体系,甚至个别城市的发展变化也能够影响到全球城市体系的变化。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