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赵纪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马汉智
2018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不仅重申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念和主张,同时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作了介绍。长期以来,中国和欧洲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依存度,互补性很强。在当前复杂而微妙的世界形势下,中国通过举办这次进博会向世界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对于今后中欧关系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进博会彰显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开放的中国为中欧深化合作提供了确定性。
“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宣布,中国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将采取五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包括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及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这彰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对于中国开放到底走向何处既有期待,又有顾虑。作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不仅互动频繁,而且双方的深度互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彼此对对方的认知和判断。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这三个“没有改变”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广阔发展前景,也为欧洲各国坚定了与中国继续深入合作的信心。
近年来,欧洲企业对中国出口的热情不减。据统计,2018年1-9月,中国从欧盟国家的进口额约2052亿美元。这充分表明欧洲企业界与商界对中国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有着积极认知和信心,“一个不断开放的中国”成为众多欧洲人眼中与心中的共识。
本次进博会的召开,既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号,也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的信号。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多重背景下,中国向欧洲在内的整个世界释放的合作信号是准确的、确定的,必然使欧洲对于中国的未来以及中欧关系的未来怀有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预期。
其次,进博会搭建起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平台,开放的中国为中欧拓展合作带来更多宝贵机遇。
中国扩大进口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转化的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就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次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口号,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以及3600多家企业参加这场全球经贸盛会。不少来自欧洲的产品成为展览现场的“明星”,其中仅国家馆就有21个欧洲国家的产品亮相,来自奥地利的公司就有22家。作为此次进博会12个主宾国之一,德国组成了包括170家企业在内的庞大代表团,涵盖了其“最强项”领域如智能、制造业、汽车、化工、机械设备和食品等。可见,欧洲各国对于参加进博会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对于同中国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一直以来,欧洲农产品都迫切想要在中国扩大市场。目前,欧盟有超过1200种农产品和食品名称已经注册拥有欧盟地理标志标记(包括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此举旨在让中国消费者更放心,并增强对欧洲产品的信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乳制品市场,中国消费者对乳品行业食品安全和产品创新的需求不断提升。正如欧委会代表团团长安里盖提斯提到的,在全球贸易持续困难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保持市场开放的承诺,为欧盟企业更积极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机遇,欧洲农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乳制品、猪肉和葡萄酒,欧洲农产品在进博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中国通过举办进博会既立足于满足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着眼于通过扩大开放,让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中国打开和扩大市场,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进博会的举办,不仅为中欧的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还将为一大批欧洲小企业进入中国创造平台。根据《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内容,努力为中欧贸易持续高速健康增长创造条件、特别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等,对于实现中欧关系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双方利益共同体的根基扎得更牢固,也为双方相互依存的复合型关系增添了新内容。因此,进博会为中欧贸易更加健康、平衡的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最后,进博会汇聚了中欧合作共赢的共识,开放的中国将与欧洲共同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上呼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这一呼吁,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欧洲等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和机制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不可忽视,而欧洲一直以来在全球多边治理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与欧洲等经济体都主张维护贸易多边主义。2018年7月第二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欧双方再次确认“双方坚定致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
进博会的召开,彰显了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坚定信念,也为中欧在如何看待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等重大问题上凝聚了诸多重要共识。这有利于中欧双方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并发挥各自重要作用。在进博会期间,欧洲各界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抱有热切期待。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令各国普遍忧虑之际,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表明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坚定立场,这是创造财富和实现发展的大道,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共识。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称,中国投资者和消费者本周将参观我们的展台,与英国公司对接,接触我们的高质量产品。英国政府很高兴支持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德国之声》报道称,首届进博会上,中国以开放经济强国形象亮相,进博会展现了中国支持全球自由贸易的愿望。斯洛伐克财政部副部长德纳(Dana Meager)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带给她巨大的信心,进博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希望借助进博会的东风,让斯洛伐克成为连接欧洲与中国的纽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埃里克表示,进博会为全球的公司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开放使一个国家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合作,发展技术,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样世界才能变得更好。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此次进博会为全世界高新技术公司提供了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走到了第15个年头。中国始终坚持从全球格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欧盟并推进中欧关系。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对于发展更加成熟、稳健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战略性思考与规划。在本次进博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明确发出了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讯息。这将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繁荣提供更多宝贵机遇,对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和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来说则将获得新的动力与内涵。
相信乘着进博会的东风,中国与欧洲将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扩展利益交汇点、打造新增长点,共同把中欧合作共赢推向更高台阶,共同在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作出新贡献。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