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仕平、徐志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刘仕平、徐志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9-02 10: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刘仕平、徐志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抗战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农业信息化、法治生态和企业治理、治理效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仕平、徐志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仕平、研究员徐志栋认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苦难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从血与火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团结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越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越能够穿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我们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伟大抗战精神对于那场战争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抗战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再次,抗战精神能够给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国喜:党员、干部要校准前进的方向】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李国喜表示,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断校准前进的方向,就要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一是不忘为什么出发,点亮思想“明灯”。党员、干部弘扬延安精神,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在各种风浪、考验和诱惑面前无比坚定,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二是不忘向哪里前进,明确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三是不忘靠什么走下去,永葆政治本色。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党员、干部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自觉把讲政治贯穿党性锻炼全过程,以自身健康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摘编自《人民日报》

  【邝奕轩、杨芳:提速农业信息化应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邝奕轩、杨芳指出,改善农村地区与生产生活消费相配套的数字基础设施,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和升级。当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领域信息流依然不畅,成为提速农业信息化的痛点和堵点。为此,要打好组合拳,解决农业全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业全领域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使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消费这三种能力构成数字农业的链路闭环,实现信息流在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和消费端的系统性应用。另一方面,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短板。既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农贸市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又要以推进农业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转型为关键要务,做实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摘编自《经济日报》

  【赵旭东:在当前法治生态和企业治理模式下的特别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认为,通过将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与我国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往往并不会特别地强调刑事诉讼中当事人民商事权益的保护,但企业因管理者涉罪而无法存续的情况却十分罕见,产生这样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法治生态与企业治理模式相较于我国更为成熟,企业人员变动的风险防控机制也较为完善,一旦管理者涉罪,企业内部可以迅速反应,选聘新的管理人员,从而最大化减少管理者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制度的改革不能脱离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实,亦不能盲目地选择变革的路径,在我国的现状下,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在短时期内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者合规经营的意识、消除其法不责众和侥幸冒险的心理,更无法迅速地让全国企业都践行更为先进的治理模式,此时让企业自行消化经营者涉罪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并不现实的。最为可行的选择就是基于当下的法治生态和企业治理模式,想办法建立起涉罪管理者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从而让管理者即便在看守所内仍然能够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有效的方式便是保障其与他人会见、签署文件等刑事诉讼中的民商事权益。保护涉罪当事人民商事权益与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大背景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相互契合,具有特别的必要性。

  摘编自《法制日报》

  【李庚香: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伟大壮举】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表示,“大江大河”与“大治”是紧密联系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60余年漫长历程,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壮大,并于新时代建成通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经典案例。一是党的领导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论证、建设的。二是坚持人民至上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力之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群众吃水用水这个头等大事。三是制度优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坚强保障。工程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包括征地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施工建设、水污染治理等各个方面,任务艰巨,困难很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通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效能,集中表现在复杂的协调统筹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高效的决策执行能力。四是建设美丽中国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目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两山论”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河南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

刘仕平、徐志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