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专家谈】红船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专家谈】红船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5-25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建构了一个个精神坐标,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光明网理论部将陆续推出系列理论稿件,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形成的伟大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敬请关注!

  作者:王永昌(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党建研究会会长)

  百年奋进,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创造自己红色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积累、创造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实践进程,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这是一个实践和理论、物质和精神相互创造、相互形成、相互推动的历史进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把理想、信念、目标、追求、蓝图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并就此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历史长河。研究党的历史,就是要学习、领悟、继承、弘扬我们党百年来所产生、形成的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精神谱系。

  在我们党的红色精神文化谱系当中,红船精神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13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全国的50多名党员,确立了我们党的名称、纲领、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政党,拥有9000多万党员。与此相对应的,我们党的精神也在红船上启航。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后,即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接受革命精神教育。2005年6月,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可以说,正因为红船精神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砥砺前行、克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源泉,所以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船精神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序幕,是此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和精神画卷的源头。

  百年来,我们党的精神谱系、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但是它内在具有统一性,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精神谱系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精神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以历史事件来体现,比如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以会议的名字来体现,比如遵义会议精神等;以英雄人物来体现,比如说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此外,还有以集体人物的群体像、以历史地点来体现,比如说女排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等。

  红船精神在中国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地位。从哲学来讲,红船精神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体现了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当中,必须具有的基本逻辑。

  第一,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真正尊重客体、尊重客观世界,也就是说要认识、了解、掌握社会规律、社会发展趋势。而红船精神所揭示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体现了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创造精神。因红船精神建立在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客观规律上,由此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二,我们改造世界是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即要符合改造主体的根本利益。红船精神所揭示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其所有活动最根本的目的与目标,即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民,也就是说这种奉献精神符合主体的根本利益。

  第三,改造世界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确定了理想、目标,一定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要付诸行动,不断奋斗奋斗再奋斗。而这也正是红船精神所揭示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题中之义。

  因此,从以上三个实践逻辑的学理依据来看,红船精神所揭示的具体内涵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和跨时代的价值。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当好红船精神的坚定捍卫者、忠实传承者、自觉践行者。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理论研讨会”上发言,光明网记者郑芳芳整理,未经作者审定)

    相关阅读: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专家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专家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专家谈】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及谱系正当其时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