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凝聚黄河流域源区大保护合力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凝聚黄河流域源区大保护合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2-04-15 09:35

  作者:张丛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康文健(河北工程大学);陈欣(北京林业大学)

  黄河流域源区(以下简称河源区)为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流域,主要涉及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河源区拥有雪峰冰川、河流沼泽、高原湖泊、湿地河曲、森林草甸、干旱草原等多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既是全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也是世界物种保护关键地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还是全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在提供强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河源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河源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源区在流域统筹、区域协调、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实现生态共治、环境共保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一是跨部门合作机制尚待完善。河源区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投入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就项目建设投入缺乏沟通协调将导致重复投入与缺乏投入问题并存,生态建设投入统筹力度有待提升。各部门流域、跨区域派出机构之间在河源区资源节约和补偿、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领域的沟通协商有待加强。河源区资源环境监测系统重复监测与监测缺失问题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有待加强,数据信息共享的规范性、丰富性和时效性有待提升。

  二是跨区域合作机制尚待健全。河源区三省制定了大量生态环境政策,为保证执行效果,跨区域生态环境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仍有待加强。河源区跨区域联合执法过程中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存在滞后性。跨区域执法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跨区域联合执法力度不足。

  三是多元参与机制有待深化。目前,公众参与河源区治理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末端环节,在流域重大决策、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方面参与不足。公众参与范围和深度有限,缺少相关程序性规定,无法切实有效地行使公众知情参与监督的权利。

  河源区保护对策建议

  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下,应立足于河源区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的需求,统筹谋划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凝聚河源区大保护合力。

  一是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安排生态建设项目投入。建立健全河源区生态建设投入的跨部门协商机制,综合考虑问题导向、财政实力、地方需求、空间布局等因素进行投资安排。既避免重复投入,又杜绝“撒胡椒面”;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

  完善流域、跨区域管理和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健全各部门流域、跨区域派出机构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在规划编制、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工作督察、组织协调、监测评估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中央—流域—省级三级互动、相互配合、良好衔接。

  推进监测数据公开共享。制定资源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目录,并规定不同数据的传递周期,为跨部门数据传递提供依据。整合相关部门和地区已有的资源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有关监测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构建覆盖生态、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河源区监测信息大数据平台。提倡各部门科学使用数据,通过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挖掘数据资源价值,为河源区保护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区域间生态环境政策协同性。对河源区各省生态环境政策文本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估,甄别政策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发现有关政策中反映出的个性问题与关键共性问题,根据有关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河源区多类型、多数量、多主体的生态环境政策进行系统性、分阶段调整。

  完善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互联互通的河源区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跨区域协同执法提供基础条件。采取常规性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等模式,通过交叉执法、异地检查等方式,丰富跨区域执法形式,提高执法效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三是深化多元参与机制。健全多方参与的全民行动体系。设立由相关领域专家和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独立的咨询委员会,在公共决策、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考核问责等方面为河源区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合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扩展公众了解和参与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式。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在制定和完善河源区相关政策、规划和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征求有关各方意见。

  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在相关规定中明确需要公众参与的河源区保护与治理相关环节,规范公众参与的基本程序,包括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管理决策等。同时,建立健全高效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公众意见的采纳标准、意见反馈的期限及意见反馈形式等。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