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来源:人民日报2022-06-11 09:49

  作者:桂从路

  察粮情、问粮事,进稻田、看长势……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指示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指明了努力方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念兹在兹。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告诫“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叮嘱“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在河南考察途中临时下车察看小麦长势,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育种基地到鱼米之乡,“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见微知著的战略思维、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驾驭发展的高超能力。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只有端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才能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才能筑牢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砥砺“惊涛骇浪从容渡”的能力。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信心。这份信心源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源自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入实施,也源自于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看总量,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看人均,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看储备,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防范风险能力增强。看当下,今年春播粮食面积9.4亿亩左右,比上年略有增加,夏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夺取丰收有基础。“天帮忙、人努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底气所在。近年来,从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好政策稳住种粮预期、鼓足种粮干劲,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让更多农田变良田;从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到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农业,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正是因为锚定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粮食生产效率的全链条优化、全方位提升,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才用最好的技术种出了最好的粮食,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粮稳天下安。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正如联合国粮食峰会特使所说:“中国很好地管理好了自己的粮食库存,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供给,也为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心怀“国之大者”,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成绩,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我们就一定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积极力量。(桂从路)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