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成就伟大事业方能实现伟大梦想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成就伟大事业方能实现伟大梦想

来源:《求是》2022/192022-10-06 10:50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陈金龙 周建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找到适合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发展前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得出了基本结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22年9月17日17时47分,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陈冬、蔡旭哲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图为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在舱外操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摄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伴随着曲折和艰辛,饱含着奋斗和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我们党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排除各种干扰,化解各种难题,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更为深邃的理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系统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涵,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新时代10年,我们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党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统领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5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这些重大成就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强大精神力量支撑。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10年,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上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更加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面临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图为2022年8月26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蟹田相依,一片丰收景象。 人民图片 刘刚/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走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强民富,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代代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和不懈奋斗的追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迅跑,使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把握历史主动,增强战略定力。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善于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