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读原著 学原文 悟原理

来源:人民日报2022-10-24 09:42

  作者: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阐明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路径和基本目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不能奉行本本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切实用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阅读原著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孤立的。比如,在阅读经典著作时,既要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的哲学著作,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要阅读《共产党宣言》这样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著作,更好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对现实工人运动的分析之中的。只有静下心来对原著进行通读苦读细读,才能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一些西方学者尽管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从总体上看,其文本阅读是孤立和片面的。例如,有的学者只阅读青年马克思的早期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其中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界定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并以此主观臆断地得出所谓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形象;至于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对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扬弃和超越,则完全在他们的解读视域之外。这种对经典原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读方式,并不是为了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用原著中的只言片语佐证事先设定的某种结论。显然,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全面系统读原著,是为了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文。只有从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文学好。实际上,学原文是在全面系统研读原著的基础上,把理论学习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以达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目的。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实践特征入手,将原文学习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全面系统读原著,联系实际学原文,都以悟原理为基本目的。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的基本原理始终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认知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就充分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和彰显。

  悟原理,需要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作出的创造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强调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问题导向等,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等等。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历史性贡献,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保持浓厚的理论兴趣,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习,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主席的原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创新成果,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在深刻把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三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