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懂新飞跃】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读懂新飞跃】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26 09:31

  编者按: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阐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观察,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这些内容,特别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多部经典著作中。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里,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生活、过日子,这种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是如此重要,我们必须找到与其和谐相处之道。这样的理念即使放在当下来看,也是科学与重要的。

  然而,在当时“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没有推动生态问题的改善。当时工业化的国家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屡见不鲜。工业文明确实改善了人的生活环境,但过度开发超出了自然的承受极限,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环境破坏、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随之而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世界性难题。

  对此,许多流派从不同层面提出自己的理论,如库兹涅茨曲线、稳态经济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或是因为缺少落实方法论、或是因为包含不少脱离实际甚至空想的成分,在落实中的作用有限。

  相比之下,“两山论”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最新认识,实现了发展和保护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第一,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无价的传统认识;第二,打破了简单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环境与经济跳出“零和博弈”,走向相互促进、协调共生、内在统一;第三,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自然价值,更是一个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两山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不仅指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还指明了生态优势可以转换为经济优势,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

  “两山论”自提出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逐渐扩大,理论导向意义愈加凸显,成为我国生态实践的重要指针。而其所体现的最为突出的生态实践转向,就是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得到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取得一系列成就。“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两山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更是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通过践行“两山论”,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景象,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毛乌素沙地,曾经的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比一些省的陆地面积都要大。沙地形成的时间仍有争议,但唐朝时这里就有“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描述。现在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绿色治理,这样的情景已经看不到了,人进沙退、绿色重现。绿色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比如用来治沙的沙柳,只要按周期采伐,就会一茬又一茬,越长越茂密。围绕沙柳的利用加工也就成了不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绿色与经济、生态与发展,就这样得到了兼顾。

  这只是我们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可可西里生态恢复、福建武夷山市的“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等等,都为“两山论”写下实践注脚。

  现在,“两山论”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已经走出国门,在指导我国生态实践不断开展的同时,也构成中国又一张新的名片,为世界范围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出品人:杨谷;总策划:陈建栋;总监制:吴丛丛;策划:蒋正翔、施墨;监 制:李澍、张晞;脚本:刘梦甜、李澍;制作:梁爽;配音:李澍)

【读懂新飞跃】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