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农业科技创新、新型文化消费、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秦健:多点发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快速进步,但也要看到,农业的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原创性成果依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及基础研究设施建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对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和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需求开展重点攻关、持续研究。另一方面,培育扶持新型科技服务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保障。培育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和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多元化农业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落实科研院所自主权,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同时,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推进科技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健全高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历练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乡村科技人才活力,切实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引导科技人才向农村集聚。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斌:全面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广东财经大学王斌表示,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费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消费相比,新型文化消费具有许多新特征:从消费形式看,新型文化消费广泛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方式;从消费业态看,新型文化消费将不同的文化消费资源和要素重新组合起来,促进了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展;从消费动力机制看,传统文化消费通过“文化+”“上网触电”等方式,催生出新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全面促进新型文化消费,需要顺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方面,拓展消费场景。顺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打造精品文化产品服务数字创作和传播平台;加快传统文化数字化改造,打造特色书店、文创商店、文娱场所、艺术展览等多业态集合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新型文化企业信用体系,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售前、售中、售后全消费链条消费评价和惩戒机制;加大新型文化消费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营造良好的新型文化消费氛围。同时,完善政策法规。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促进新型文化消费的政策支持体系;加速完善信息网络、非遗展示等新型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加大乡村地区新基建投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
【魏琪嘉:多措并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魏琪嘉表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举措。不论面对怎样的产业现状,满足14亿多人口的多元化生产生活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始终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看,要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把做强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转化为有利于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举措。巩固,就是要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要把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使其能更好地吸引优质要素。提升,就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同步并举,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量大面广的特点,未来将会有更多传统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集群式发展,借助“技术红利”带来的发展动力,有望孕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融合,就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据治理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创新,就是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创新作为关键,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陈丽娟:加快“扬长补短”,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陈丽娟指出,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应坚持稳字当头、安全第一,加快“扬长补短”,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一方面,做强做优现有通道,确保流通供应高效顺畅。强化现有通道联系,加快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建设,优化互联互通共同发展黄金通道;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国际物流协作,加快发展物联网,破解流通顺畅难题。另一方面,增强生产布局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集中力量优化生产力布局,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战略协同;不断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度和现代化水平,借力数字化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优化和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产供储销用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探索和创新与重要支点国家产业合作着力点与方式,建立健全面向全球优质高效的贸易、投融资和服务网络。同时,扬优势补短板,确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不同环节、不同层次联合技术合作研发,提升科研创新体系转化率、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点位,找到关键零部件薄弱处,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