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10 11:00

  作者:张明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12—2021年,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2.7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817亿元。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从325万人年提高至572万人年,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国际重要奖项。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占据科技制高点。技术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从1.9万件增至6.95万件,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创新活力显著增强。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有力支撑。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创制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有力保障粮食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聚焦数字经济、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2—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到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46万家增长到4.14万家。我国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世界数字竞争力排名由2018年的第三十位提升至2022年的第十七位。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为保障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聚焦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在就业创业领域,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在污染防治领域,建设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在公共安全领域,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系统、抢险救援技术装备、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技术系统、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在卫生健康领域,健全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打破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围绕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构建了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在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0.699提升至2021年的0.768,世界排名大幅提升。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