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破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思维定势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打破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思维定势

来源:北京日报2023-02-13 09:48

  作者:李培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走向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视野和世界眼光。回首过往,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广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它不仅打破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也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新参照。

  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新”在哪里

  人类文明新形态或者说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新”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一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文明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的主线过去长期在理论上被塑造成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西方学术界有关于“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最终胜利”的一套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显然用事实打破了这种理论上的武断。

  放眼人类发展史,还从未有过一个人口规模达14亿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位置发生过这样大的变动,这无论是对现有的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系,还是对既有的现代化理论,都是一个新事物。可以说,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会产生广泛、深刻和长远的世界影响。

  二是从中华文明出发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长期以来一直被国际主流学界视为西方文明的扩展和延伸,尽管此前也有日本等东亚经济体的现代化崛起,但并没有从理论上改变这种“思维定势”。

  对于现代化的“东亚模式”,一些东亚学者也表现出文化自觉,试图从儒家文化圈等传统文化和内生因素建立东方现代化的解说。但总的来说,东亚学者似乎表现出一种理论上的“低调”,几乎没有产生任何一种基于东亚现代化实践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东方现代化理论。

  中国现在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得以从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这打破了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思维定势”。

  中国式现代化浸润着中华文化的自觉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浸润着中华文化的自觉与民族记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开启了中国近代受列强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割地赔款的耻辱史。

  自那时以来,启蒙、救亡、变法、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主题。中国一批批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启蒙图强的探索中形成了向西方学习、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主线。这看似出现了与传统文化的断裂取向,但其实,在人们容易忽略的另外两条线索中,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始终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一条是日常生活的线索。中华文化刻写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融在中国人世代相传的血脉中,体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习俗以及天下观和价值观里,是抹不去也断裂不了的。今天的中国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这条道路同样深刻浸润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自觉。

  另一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变革图强思想理论的深层文化熏染。在东亚多国发展起飞之后,古为今用的深层文化熏陶也逐渐发展成一种中华文化自觉。正如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金耀基先生所提出的,儒家文化对东亚现代化的作用打破了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命题的铁律。与马克斯·韦伯持相同看法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新教伦理所带来的精神才能通向现代化发展。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拒绝“全盘西化”。在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优越论者看来,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一种“文化威胁”。特别是中国有上百年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历史记忆,让他们以为,中国人有骨子里的排外心结。退一步讲,即便中国按西方的意愿发展,他们依然会把中国作为一种改变西方国家统治秩序的威胁进行打压。

  持西方文化优越论的人士显然是在用西方文明的“逻辑思维”来理解始终成长于中华文化背景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且无法理解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天下观,这就是文明的差异。对这些人来说,只有真正读懂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世界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笔者认为,“高度契合”命题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人今天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不懈奋斗;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这些实践促使中国人从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不确定性。“丛林法则”只会走向毁灭,人类应该有智慧创造共同发展的未来。在此方面,大国都需要具有管控对抗激化边界的智慧和能力,走出一条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世界和平发展的新路。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侵略其他国家,没有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也没有向其他国家输出难民。中国要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也要成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设者和负责任的国际大国,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增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理解和沟通,与世界人民一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对此,西方中心主义者需要适应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弃所谓“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谋略和“零和博弈”思维,共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