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大学治理文化、涉外法治建设、农业强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乡村美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吉明明、郑应梅:建设科学、先进的大学治理文化】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明明、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郑应梅表示,大学治理文化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大学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各治理主体所认同和遵循的大学治理理念、制度规范、价值判断、行为模式等的总和。大学治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建构和阐释,也包含实践层面的探索与完善。建设科学、先进的大学治理文化,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塑造大学治理精神文化,培育先进治理理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堂教学以及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是完善大学治理制度文化,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制度体系,塑造公平公正的内部治理环境,彰显各治理主体主人翁地位。三是协调大学治理行为文化,养成规范行动自觉。大学治理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松手,大力弘扬政治坚定、品德高尚、勇于奉献的师德风范。四是构建大学治理环境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以日常校园文化营造大学治理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意涵丰富的特色活动培养优良治校风气,于无形中陶冶师生情操,促进学生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安柯颖:推动涉外法治建设走深走实,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安柯颖表示,新征程上,推动涉外法治建设走深走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不断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完善涉外法律体系,牢牢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一关键,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把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贯彻到立法工作中,不断增强涉外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另一方面,提升涉外法律斗争能力,丰富和完善涉外法律斗争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制打压遏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不断充实防范化解外部风险挑战的法律“工具箱”。同时,强化海外利益法治保障,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完善我国法域外适用的立法;加快完善领事保护、投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涂圣伟: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反映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农业强国之路。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跃升的关键阶段,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一方面,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现代农业制度和政策体系。需要强化宏观战略引导、农业政策激励和制度创新协同的作用,增强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农业支持政策效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起更完备、更稳定、更高效的农业制度和政策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创新链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支撑体系。必须加快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增强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化科技与劳动力等要素的组合配置,推动农业科技从点式创新向链式创新转变,从聚焦量的增长向重视质的提升转变。同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农村市场体系。必须着力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分类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做好乡村市场体系建设大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迈进。
摘编自《经济日报》
【蔡之兵:标本兼治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蔡之兵指出,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冲击因素,结合消费者权益多元化的内涵以及失衡的力量格局所带来的挑战,未来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既要立足消费者权益去“治标”,更要从产品质量层面来“治本”。第一,以确保产品质量为根本,从源头上保护消费者权益。在农业领域,要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在工业领域,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在服务业领域,要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第二,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抓手,从制度上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确保制度体系的全面性,加快研究消费者在不同行业类型中的各类交易行为,准确覆盖不同类型的消费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办法与机制;另一方面,要以现实发展为基础,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推动制度体系与现实问题相适应。第三,以优化监管体系为保障,从过程上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处理经验总结,梳理归纳系统科学的工作流程,提高对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预防性;进一步提高“12315”热线的集中调度与限时处置能力,有序引导和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问题反映渠道的畅通性;相关部门要利用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率,提高惩罚措施的威慑性。
摘编自《学习时报》
【叶波:乡村社会实践助力乡村美育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叶波指出,发展乡村美育,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承担着为乡村青少年儿童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应着力加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乡村社会实践。要树立乡村社会“美的自信”,要让存在于乡村社会的美的自然形态、历史形态、伦理形态与现代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要强化乡村社会“美的表达”,既需要目光向内,又需要视野向外,即向内寻求富有地方性的美的各种形态,向外寻求通识性、普遍化的表达形式,在“普遍”与“地方”的双向沟通中,以在地化的方式构建乡村美育空间。要培育乡村社会“美的主体”,要突出青少年儿童在乡村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其在乡村社会实践中的主动意识、创造能力与情感认同。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