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来源:北京日报2023-06-05 09:34

  作者:叶小文(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史文化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亘古亘新”之特色,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

  席卷世界的现代化浪潮,至近代以降直逼当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几经衰落,重又振兴,与时俱进,与时俱丰,正当其时,可堪大用。

  现代化,一场跨越数百年、关涉五大洲的全球社会大转型,贯穿卷入其中之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给世界带来巨变。中国,无疑也是这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经过百年奋斗,中国的现代化蔚然成潮,从落伍、迟到者到奋起、领跑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也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亘古亘新”之特色,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在现代化浪潮中因应时代、推陈出新。毋庸讳言,在近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中国的一度一蹶不振,乃至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传统文化也几乎陷入“有古而无今”之境。“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如此老大衰落、岌岌顾影的待死之国,何以重新振作,重现“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何用,去了哪里?

  从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帜、郑观应、何启等早期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共产主义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仆后继、殚精竭虑、艰苦探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的“世纪之问”振聋发聩,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及对中国的侵略蹂躏则更激愤了中国。现状触目惊心,传统也就不堪回目。鲁迅喊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的愤激之语。近代中国由于一度大大落后于现代化浪潮,而落后就要挨打受欺凌甚至任人宰割,中国强烈要求赶上现代化,而现代化似乎就是反传统,反传统难免就要把传统文化当作包袱和羁绊而摒弃。在“海内志士,发愤搤捥”之中,现代与传统的抗争何等激烈,“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这是何等无奈的文化迷茫、文化焦虑。

  但众心虽荡,民心不死。而民心不死,则“文心”犹存,恰因为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之不死。正如钱穆所言:“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其主要的枢纽,即在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国全部历史为证。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难探索、浴血奋斗,终于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新中国一开国,毛泽东就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让一个东方古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中国文化,亘古亘新,因时因势,文化必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果然是“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已埋藏于记忆深处,要重新找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度被摒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立于世界现代化浪潮潮头的中国,又“盛世重光”了。我们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

  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终于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丈量。但也正因为越来越近,再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这一阶段内外挑战严峻,机遇不容丢失。历史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积重难返的教训不少。从历史兴衰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支撑就空前之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

  中国为现代化摒弃传统文化,又为现代化找回优秀传统文化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应时代发展变化、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这是“亘古亘新”的否定之否定,也是“其命维新”的转化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二个“相结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第一个结合,中国走出了自己的路。因为第二个结合,中国将走出民族伟大复兴之于世界的路。随着民族起死回生,文化必然起死回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必然为其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源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定力与文化活力。中华民族将在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复兴,中华文化也必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辉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传统与现代,何以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统一,并碰撞、聚合、裂变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磨练和传承,也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之“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都来自儒释道三家的相融相通。儒释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学以“礼”和“仁”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道学以“道”和“德”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佛学则以“心性”为核心,重点解决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佛学以“治心”之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便有“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之说。以三根支柱为基础,孕育化生出两幢文化大厦:一为“和”字号大厦,一为“心”字号大厦。“和”字号大厦,管着“天下大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字号大厦,指明“常青之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三根支柱已属过去,其孕育化生的两幢文化大厦却向着未来。三根支柱专属中国文化,其孕育化生的两幢文化大厦却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根支柱中难免含有当“推陈”之糟粕,两幢文化大厦中则必孕育可“出新”之精华。物竞天而择,“文”应“时势”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由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更竞其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着“和”字号大厦揭示之“天下大道”,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中国在世界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沿着“心”字号大厦揭示的“常青之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坚守初心使命、具有强大定力这个关键问题,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