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子曦(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一君(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授);吴亚东(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处处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均将数字化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引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相关内容进行阐释,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以看出,顶层设计清晰地勾勒出了以数实融合为经济新引擎,以城市群为经济发展主要空间载体的政策愿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命题: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协同发展,驱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要素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正成为城市群参与竞争的优势之一
整体上来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城市群是依托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内在有机联系的经济网络,能够优化拓展资源要素配置的空间,孕育更专业化的分工,产生更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十九个空间相关、经济紧密相联的城市群,其中包含了全国75%的城市,涵养着约11.89亿人口(2021年),占全国总人口的84.19%;并且创造了约102.4万亿的GDP(2021年),占全国比重的89.54%(数据由作者团队根据统计年鉴计算提供)。而在这些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亮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突出,正成为城市群参与竞争的优势之一。以京津冀为例,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京津冀三地产业互补性强,尤其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在2021年,京津冀整体数字经济的规模就超过了4万亿元,当时就占到了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的10%左右。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由2015年的8719.4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17330.2亿元,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5.2%提高至2021年的41.6%。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创新,与实体经济进行不断深化融合,其经济占比将持续增长,将不断赋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数实融合驱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层次
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动力,已成为驱动包括城市群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其中,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共性层次:
一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的技术系统层次。技术系统层次主要指运用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其路径主要包括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驱动决策、供应链数字化、创新业务模式和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这些路径可以帮助传统产业重组流程、提高工艺精度、智能预决策、实现更广泛的行业标准化、更精准刻画消费者行为并实现数据要素累积和价值释放。同时,还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决策科学性。
二是数字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系统层次。产业系统层次主要指基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据价值化,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物联网、互联网和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企业、供应链和市场之间实现了更紧密的连接和协作,供需两侧实现实时信息交互和多维链接,产业系统形成共生网络,经济体系的韧性得到增强,产业安全得以提升。同时,数字技术推动了产业间融合和创新,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传统产业间的边界,催生出新业态。例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就催生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兴起,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则推动了“两业融合”进程。
三是数字经济融入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层次主要是指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经济系统全方位的渗透、替代与协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得到激励、中观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宏观要素资源分布得到优化,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演进入数字生态环境系统,全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总体上得以提升。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激励了居民创业和企业创新行为的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了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丰富并提升了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优化了资源要素空间流动和再配置,持续调节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时空格局,有效增强了城市群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赋能机制,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实融合驱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路径及虚拟空间模式探析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大致呈现“东-中-西”三级层次,各城市群在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技能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均存在异质性。因此,遵循中央总体战略规划,立足自身发展特点,推动数实融合就成为了各主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必选项。
一是东部沿海城市群数实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是我国发育最成熟、产业竞争力最强劲、科研创新资源及高端数字人才最富集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高科技制造业、软件服务业、龙头平台公司和金融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是数实融合的领先区域,应着力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更多智能化制造标杆企业,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带及数字化城市生活新模式,引领国内数实融合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应以北京、天津等雄厚的研发创新资源为依托,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积极布局在线创新服务,激发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并围绕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高精尖产业,着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完成数实融合转型升级;大湾区具备雄厚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亦是政策探索先锋,应继续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壮大原有核心数字产业规模,提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新兴领域产业能级,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同时,还应主动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产权保护机制,提高数据流通程度,增强区域内数字化协同效应。
二是中西部城市群数实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都市圈等中西部城市群应立足区域定位和产业底蕴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首先,中西部城市群传统产业占比高,绿色发展挑战大,要积极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技术改造升级,对原有流程优化重组,降低单位能耗并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加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其次,中西部城市群要继续保障对数字经济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政策供给力度,继续发挥好数字产业园区集聚功能,培育壮大数实融合产业链,既巩固好作为东部沿海城市群产业转移的承载空间,也对标东部发达城市群,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场景,激发市场活力和潜能,加速培育有利于数实融合主体发展的市场生态。此外,还应加大投入,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和人才短板,为中西部城市群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是虚拟集群孕育城市群间产业协同新空间模式。工业互联网、虚拟技术在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穿透传统城市群及核心都市圈的空间范畴,形成网络空间的虚拟集群。传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边界向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分工体系拓展,既有利于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城市群经济体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分工、协作、交换和分配。城市群要重点关注产业集群数字空间模式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把握好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空间的再塑造规律,顺应规律,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数实融合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应着力聚焦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关键前沿技术自主攻关,夯实数字智能技术国家安全;二是完善提升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竞争力,增强城市群内外产业链韧性;三是要健全数据要素产权交易制度,挖掘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四是重视数字技术非均衡渗透所引致的极化效应和区域间分化效果,遵循协调、包容原则,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不断推动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