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浩达、曾罡(大连海事大学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全人类在认识、探索、利用海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全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华海洋文化展示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共同繁荣的精神实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海洋文化的探索日渐深入,覆盖领域广泛,如海洋治理、海洋考古、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海洋军事、海洋科普等,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必将推动世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海洋发展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华海洋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缘于海洋而创造与传承的物质性、精神性、制度性、社会性文明生活的内涵。通过外译与传播,中华海洋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在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之间架起了信息传输的桥梁,打造了中国海洋文化话语的叙事矩阵。
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价值
中华海洋文化研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溯源东学西渐中的中华智慧、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发展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目标,也是新时代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的使命担当。
中国的亦是世界的。梳理中华海洋文化史料与文献,通过外译与传播形成“动态共享文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海洋文化的内在关联与差异,可以为该领域统一整体观的建构提供参考理据。基于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成果与实践,统一术语,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界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
线性的亦是多元的。探索新的研究框架与范式,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成果推广与传播,将政治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学科纳入海洋文化多元研究体系并不断丰富,以阐释“中国之治”的成功实践,实现与世界海洋文化研究的有效对话,提升国际话语权。
传统的亦是开放的。海洋文化自身的开放性意味着该领域的发展不能居于一隅之内,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多元海洋文化的“碰撞”中,要真正提出中国问题、给出中国的解决方案,就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概念进行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进而形成完整、严密的话语体系,塑造新时代海洋文化的国家形象,在世界学术格局中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
推进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实践。中华海洋文化的史料整理与文献外译可分历时与区域两个维度。在历时维度中,按照古代海洋文化外译、近代海洋文化外译、现代海洋文化外译三个架构开展,分别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海洋文化史料与文献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海洋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运用历史比较、总体史论等方法,把个别外译成果放到世界海洋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理解。在区域维度中,按照单一(自我)海洋文化外译、区域海洋文化外译、跨区域海洋文化外译三个架构开展,囊括官修正史、官修史书、私人著述、航海地理、海洋交往等。同时,构建海洋文化外译术语库,实现外译标准统一。
厘清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概念结构与内涵。基于外译成果,从核心话题、术语体系、学术元语言、理论框架、研究范式等方面探讨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概念结构。分析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中外海洋文化学术体系的相互影响与碰撞、中华海洋文化本土研究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从而引出一系列核心问题。带着问题意识,提出“互为参照”的比较方法,从译学角度全面描摹中华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构建中华海洋文化动态共享理论。从民族主体性、理论原创性、术语规范性、学术权威性等角度出发,按照互为参照与体系分类相结合、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从传播视角探讨中华海洋文化动态共享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依托中国文化价值观,建构本土海洋文化外译理论;合理择取研究话题,把握海洋文化外译研究前沿话题,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发展本土海洋文化术语,适当择用本土元语言,制定海洋文化研究“中国标准”;基于本土语料驱动,探索本土研究范式,树立“海洋文化动态共享”理念。
“海洋文化动态共享理论体系”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应用。明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洋文化动态共享理论体系”的关系与定位,梳理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的功能与意义。提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作用机理,挖掘其战略价值。秉持当代意识,立足现实需要,从目标、主体、客体、路径和保障措施等维度,构建海洋文化理论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模式。
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构建中华海洋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其中,学术体系是重中之重,构建底蕴深厚的学术体系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国际学界发出的话语也更铿锵有力。于海洋文化研究而言,“外译+传播”的方案有助于整合智库资源、催生跨学科方向,优化学科体系的配置,进而影响学者的研究思维,推动该领域学术发展。从学术创新角度讲,“三位一体”的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将全面系统地整理中国海洋文化并探讨其对世界多元海洋文化的影响,采用跨学科手段,服务于海洋文化学科建设、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话语权。从实践应用与服务决策角度看,该体系为国家、民族和区域间的海洋文化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为海洋文化交流与传播搭建顶层设计框架,为促进不同国家、民族的海洋文化融合提供实施方案,为世界海洋文化交流与传播作出现状评估和未来趋势预测,为我国涉海部门推动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蓝本。
以“外译+传播”为实施方案来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学者是主力军,智库建设是关键。海洋文化外译与传播需要一大批跨学科研究学者将学术之根深植于中国大地,将学术目光聚焦在生动的中国建设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意味着该领域作为汇通文理的学科群,一方面,要求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打破学科壁垒、汇聚科研凝力,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要求研究人员树立共同的学术目标、发现共同的学术“问题”、提出科学的研究方法,拓宽视野、破旧立新,为中华海洋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的整体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生成,努力塑造中国海洋文化话语在新兴话语空间的话语权,我们才能真正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学话语体系对比研究”(21BYY04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