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和美乡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产学研创新体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连宏萍: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连宏萍表示,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把握。一是要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同时,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要建设宜业生产空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赋予乡村产业遵循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乡村新基建;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技术及劳动力素质等突出短板合理配置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充分利用城乡要素优势,合理设置乡村产业定位,形成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三是要建设和谐社会空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不仅要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还要推动基层治理,共建文明乡风。四是要建设美丽生态空间,守护乡村绿水青山。一方面要充分结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乡村国土空间开发计划、生态环境整治计划、乡土田园绿色修复计划等,为乡村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另一方面要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抓紧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增值、碳标签、碳交易等途径为乡村生态产业化提供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
【许纯蕖: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纯蕖认为,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首先,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农民权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农民创新创造,真正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最后,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围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来谋划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运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红娟: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潜能】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红娟表示,完善的数据产权制度是数据流动利用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潜能,提升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一是要构建以数据产权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夯实数据流通交易基础和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数据财产属性和数据权利属性,并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数据产权制度。确立数据确权划分机制,以数据主体分类为基准探索数据权属划分准则,推动解决企业无序竞争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完善数据交易规则,统一开放数据的标准规范,加强数据交易基础设施与安全技术建设。二是要完善数据确权授权机制,推动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涉及数据所有权归属等关系到数据要素确权与评估的关键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分类分级建立公共、企业、个人领域的数据规制规则,按照分类分级标准,加大数据开放,加速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三是要打通数据流通和共享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着重解决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现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并推动政府部门与社会的数据开放共享。构建各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公共数据与产业数据融合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数据产业化效能。鼓励和引导数据交易主体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平台进行数据交易。培育数据开发市场主体,积极拓展数据资源应用场景。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郭静原:建设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郭静原认为,科研成果只有转化落地,才能真正发挥价值。目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需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团队的合作应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建设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少不了政府牵线搭桥。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传统合作模式的沟通屏障,引导各创新主体间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释放与高效流动,为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产学研融合培育土壤。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让企业当好“出题人”。必须树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找准选题、联合破题、全力解题,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攻关。让优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科技企业仍需增强产学研创新牵引力,提出技术创新问题和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契合市场创新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助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落地。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