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一盘棋思维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以一盘棋思维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15 09:35

  作者:布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把祖国北方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立足全国发展大局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多元化的生态功能,多层次、有序化的生态格局等,决定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

  内蒙古东西绵亘约2400公里,南北纵跨1700多公里,拥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山脉、大沙漠等多种自然景观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草原面积约占全国的22%,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2%,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6%。同时要看到,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在维护全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内蒙古牢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谋划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10年来,草原植被盖度由40.3%提高到45%,森林覆盖率由20.8%提高至23%,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200万亩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正在成为全国人民的碳库和纯净“氧吧”。对内蒙古而言,保护生态安全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全力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通过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和全局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遵循自然规律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方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系统性、协同性不够强,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导致部分区域出现生态病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的态势。总体来看,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病源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长期粗放发展形成的思维定势,有的来自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根治这些久治不愈的生态病,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做到统筹谋划、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例如,经过反思总结乌梁素海长期治理却收效甚微的问题,发现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湖必先治沙,治湖必先治山。为此,大力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黄河生态廊道治理、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工程、乌梁素海东岸荒漠草原修复治理等工程,同时,生态补水、污水处理、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治理齐头并进。在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下,乌梁素海重现大泽风采。

  实践证明,在内蒙古这样自然景观多元、生态功能多样的地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在内蒙古这样地域广袤、生态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地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持既抓全面治理,又抓重点工程,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全面治理。在实践中,内蒙古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场标志性战役,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精准施策,强化全要素保障,带动和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工作整体推进、深入开展。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问题,是内蒙古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过程中面对的重要课题。科学回答这一课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推动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用好用活制度抓手,着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先后把全区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让广袤草原“休养生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为额尔古纳湿地勘界定标,营造林、种草、治沙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另一方面,严格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三山两带一弯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不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关键是要找到并不断拓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健全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交易机制等,积极探索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发展模式,让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草沙资源,健全林草产业市场体系,推动实现林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建设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200万千瓦光伏的治沙项目,通过实行“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显著增强固沙锁水效果,在推动沙海变绿洲、黄沙变黄金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实践证明,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让生态优、环境美,也让产业绿、收入多,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就会更稳固、更持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美丽中国的战略擘画就会不断变为现实。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