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求是网2023-09-24 09:46

  9月22日,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特殊意义。

  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第一个节日。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6年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祝贺慰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对“三农”干部的真挚关怀。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能够强化“三农”工作重要地位,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选树宣传一批抓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集中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把政策、技术、信息等先进要素送到田间地头,可以调动农民群众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各地和更多农民走技能丰收、技能致富之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提振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心决心。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广大农民群众辛劳耕耘,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夏粮实现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生产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丰收活动,全面展现“三农”发展成就,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国人民在收获季节欢度节日,可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战胜风险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心决心。

  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继续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坚持农民节日为农民、农民节日农民办。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可以集中推出一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开展一批扶农兴农关爱行动,引导城市先进要素进入农村,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激发乡村内在动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乡村旅游推介等促消费活动,全面激发乡村消费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真正做到农民节日农民乐、农民节日惠农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稳住农业基本盘,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求是网评论员)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