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友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郑重宣布,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将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各方当借此良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合作、加快行动,共同弥合全球发展融资赤字,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发展融资赤字是全球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和严峻挑战
确保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实现发展的关键。当前粮食能源、经济金融、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多重危机交织叠加,全球发展融资需求激增、供给不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复杂严峻的发展融资赤字。
全球发展融资需求规模巨大。据联合国估算,要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社会每年需5万亿到7万亿美元投资。低收入国家需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支出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远超出其现有财政支出安排。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预测表明,当前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达94万亿美元。另据相关测算,未来30至40年,全球每年至少需要3.5万亿美元投资。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测算,为防范和应对下一次疫情大流行,全球每年需至少投入310亿美元。
全球发展融资供给严重不足。公共资金方面,据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初步统计,2022年官方发展援助约为2040亿美元,远难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需求。发达国家普遍未能履行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0.7%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世行等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在动员发展资金方面也行动不足。预计2023年至2025年全球年均发展融资为2845亿美元,仅占发展中国家年均需求的28.5%。私人资金方面,2021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相关捐赠仅为119亿美元,比2020年下降了365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2年流向最不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了约30%。
不少发展融资流向非生产性领域。世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将70%的贷款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近年来该比重已减少至20%以下。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也多流向治理、教育等“软”领域,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部门投资不足,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发展瓶颈。
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上升。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存量是2000年的近5倍。不少研究认为,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激进加息的负面外溢效应,当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新一轮债务风险。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债券持有人等商业债权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债权方,未及时、有效参与相关债务处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债务困难。
共建“一带一路”在提供发展融资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始终基于平等互利原则开展投融资合作,始终将发展融资投入广大发展中国家最亟须的发展领域。
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发展融资的重要来源。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丝路基金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有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中方发展融资机构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累计至少提供发展融资3310亿美元,其中对非洲的发展融资逾1140亿美元,总额与同期世行对非洲提供的全部发展资金相当;对拉美发展融资逾690亿美元,是拉美重要的发展融资来源方。
共建“一带一路”通过贸易投资合作等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还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设立基金,支持共建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更好地融入多边贸易体制。
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融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融资主要投入共建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领域。21世纪的头20年间,中国贷款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万公里,大型电力设施80多个,医疗设施130多个。据世行评估数据,“一带一路”项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
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弥合全球发展融资赤字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多重危机挑战,严重影响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各方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功能,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有效弥合全球发展融资赤字,推动全球发展重回正轨。
敦促发达国家和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兑现承诺、负起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发展融资首要责任,扩大援助规模,尽快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气候资金和转借10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的承诺,加大对各类新资金机制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减少其货币政策激进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秩序带来的严重负面外溢效应。世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应坚持促进减贫与发展的核心职能,将改革重点放在通过增资等多种形式增强自身资金实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上,不断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不断创新“一带一路”投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机制。要推广投建营一体化(BOT)、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混合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探索债券、股权、基金等市场化工具,不断丰富资金形式。充分发挥亚投行、新开行、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等多边融资平台作用,提升“一带一路”融资多边化、市场化水平。持续完善第三方市场合作融资模式,推动发达国家和多边开发银行以灵活形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统筹各类“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基金,发挥集成效用。用好《“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并制定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可监督性。探索债转发展、债转自然等创新债务处理模式。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适度加大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要在联合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根据量力而行原则,提供气候、卫生等领域全球公共产品。加强多边开发银行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气候、粮食、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联结,推动其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