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方湖柳、傅昌銮、陈德仙、丁雨濛(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应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10月22日,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6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富的联动关系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李实教授指出,共同富裕的基本涵义是富裕加共享。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共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 即2035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琦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农业强国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二是农业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三是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强,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五是农业国际合作能力强。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的推进策略,助力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研究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国内创富减贫共富与深化国际合作实现全人类共富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责任。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对人类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要加快创新转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和全面优质现代化建设,夯实国家富裕和共富坚实基础;同时为全球致富共富创造更多更好机遇,实现中国——世界共同富裕、建设更加和谐美好世界的目标。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建设
张琦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状包括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乡村振兴程度持续提高,以及乡村振兴指数呈现三个区域梯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二者总体一致,又有所区别。在范围方面,共同富裕是针对乡村发展的全覆盖。在性质方面,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路径和行动。他还着重介绍了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张利庠教授提出,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为农业农村居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农民工,共同富裕的重点内容为着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共保障、居住环境和文化生活的短板问题。乡村振兴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钱从哪来,耕地谁来种,资产谁来管护,谁来提供服务,如何利益联结,如何统筹资源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五级经营主体体系,确立五级经营主体原则,建立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开展六大类经营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业事务学院熊易寒教授指出,乡村振兴的根本指向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并行不悖,二者都旨在实现人、土地与产业的优化配置。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本,他进而提出资本下乡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城市资本进军农村产业,譬如现代化农业、畜牧业、食用农产品、酒店等。另一种是城市产业落户乡村,譬如中小企业总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韩志明教授认为,乡村有效治理应是直接面向个体、面对面的治理。“一杆子插到底”就是一种集成式、直接式治理机制。在乡村生态环境监督中应压实责任建机制,精准导向狠抓关键点,健全机制重长效,一线督查强执行。
城乡融合、人口流动与共同富裕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钱文荣教授指出,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关系复杂化,以及国内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与最大潜力都在农村。然而,农民工返乡问题突出,就近转移农民的就业质量也很不理想。应为青年下乡返乡搭建舞台,创新经营模式,更好地发挥政府建设资金和构建进村人员融入乡村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敏江教授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包含城乡要素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和城乡空间融合四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和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龙翠红教授基于子女随迁视角,研究了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并认为:第一,子女随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第二,这种影响效应在性别、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降低了女性、非农业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的工资收入。第三,子女随迁主要通过降低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健康状况,降低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并使得流动人口选择向离家较近的城市迁移来影响其工资收入。
共同富裕的实践创新与典型案例
傅昌銮教授讲解了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剖析了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他从实践出发,介绍了浙江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十个典型模式。
余敏江以浙江省长兴县“共富班车”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共富班车”包括“千兆进村”班车、“慢病服务”班车、“优教共享”班车、“乐业湖州”班车、“快递活村”班车和“才聚基层”班车。
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李实提出主要解决对策,一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三是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四是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钱文荣建议,一是乡村经营为青年下乡返乡搭建舞台。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建设资金的作用。三是在乡村治理重构的过程中,应将乡贤等基层精英资源参与纳入其中。四是通过综合改革为村庄开放提供制度保障,地位平等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制度基础。
傅昌銮提出,一是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改革初心,深化基层协商模式。二是必须坚持系统融合的战略思维,深化改革政策集成。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务实作风,深化乡村转型发展。四是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目标导向,深化各方利益链接。五是必须坚持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深化补助资金管理。六是必须坚持机制创新的前列意识,深化政策迭代升级。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曾亿武副教授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视角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新在注重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他还指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实践误区有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和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陈德认为,共同富裕建设仍旧应保障土地分配相对公平分配,防止两级分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同时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要与完善农业劳动力市场,构建统一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要素畅通流动,以及要与提高政府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等方面有机地联系和协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