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要盯三个着力点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要盯三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11-20 10:15

  作者:丁兰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高校是培育未来建设者思想灵魂的主阵地,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新颁发的职业教育法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丰厚的文化校园土壤。

  高职院校需以文化引领内涵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文化校园。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和跨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边界,具有典型的跨界与融合特征。因而高职院校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开放融合的文化校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打造。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根植于中国以前乃至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凝聚性、融合性,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时代价值,从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养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接受方式,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传播方式的结合,为文化塑造新时代气息,推进先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

  当然,特色地方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环境、地理环境资源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能留在当地就业是学校的就业价值追求。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从而爱上当地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对提高学生留当地的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要求高职院校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以优质的职业文化陶冶情感、以实践活动增强获得感,促进大学生形成接受教育和自觉践行的意志。

  高职院校应将行业企业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结合,让德技并修的观念在学生中蔚然成风。把产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校企文化互融的协同育人平台。把企业的管理文化融入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持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学校与企业形成合力,全程、全方位,将职业文化育人贯穿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职业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带来影响,促进学生职业文化自觉的产生。

  第三是,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国际眼光。高职校园要坚持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肩负着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学校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吸收借鉴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家讲堂”向学生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如科普性讲座、外企的优秀管理文化等。二是通过海外留学生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通过中外教学方式比较、课外主题活动、国内外校园设施和环境等的对比,感受境外大学的多元文化,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三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定期推送有关境外优秀文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总之,文化校园建设彰显职业教育自信,它不仅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更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增强学生自信,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充满爱国情怀、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开放国际眼光的新时代大学生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必然选择。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