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涛、欧阳日辉:加强基础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 】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欧阳日辉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需要继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第一,应当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第二,应当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要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第三,应当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文姬、夏杰长:把握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 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文姬、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表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文化生产进入到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以新理念和新政策为推动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服务零售快速增长打开了文化消费新空间。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焕发了文化贸易新气象。当然,文化产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新一轮数字技术竞争优势不够突出、“龙头型、链主型”文化企业发展不够、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等等。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多措并举的方法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第二,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第三,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踊跃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并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摘编自《光明日报》
【鲁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助力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鲁全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化国家的“标配”,它不仅能够有效抵御个体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而且具有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融合、在供需两方面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至增强政权合法性与助力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等积极功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当首先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方略。将社会保障改革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框架下谋划改革举措,强化顶层设计,更好地处理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发挥整体效应。同时,将社会保障改革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框架下谋划改革举措,强化顶层设计,更好地处理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发挥整体效应。其次,积极应对多重挑战,优化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包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积极应对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挑战、积极适应人口流动与分布格局变化的挑战、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变革的挑战等。最后,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特色。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挑战,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施策,从而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为持续提升人民福祉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宋青:发展绿色农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民建苏州市委会副主委宋青针对如何推进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和碳汇稳定性技术研究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积极开展农业生态领域固碳增汇的管理和技术途径研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聚焦生态碳汇结构、生态固碳增汇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等,开展生态碳储量估算、碳汇价值估算方法、碳交易和碳汇管理等方面的“靶向性”研究。第二,有效推动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协同对接。目前“双碳”目标尚未纳入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并建立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协同机制与体系化对接,将有助于有效发挥农业在“双碳”目标中的基础减排贡献。第三,探索创新推进农业农村固碳减排的市场化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碳补偿和碳核算技术、管理和政策体系,创造条件构建农业-农业领域的碳交易制度,探索试点碳排放交易配额,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充分发挥法治对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促进保障作用。要持续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标准体系,健全工业-农业绿色协调的“双碳”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减排固碳实施路径中的指导性作用,激励引导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