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三农”问题、造就创新人才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郭媛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过去的一年我国文旅消费持续火热,面对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文旅市场如何提质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期待、更加健康繁荣发展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要盘活优势资源,营造更多文旅消费场景。各地要以新理念讲述发展中的城乡巨变,以新视角阐释有看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新方式展现有特色的文化故事;充分挖掘资源并将资源盘活、做出特色,发展全域旅游,为游客呈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文旅消费场景。要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将“流量”转换成“留量”。当游客有了归属感,自然会对旅行目的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可以引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这种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感一经传播,会迅速发酵、放大。有关部门和行业从业者应着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认真聆听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要做足内涵文章,用好创意为游客带来互动感更强的好体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智能交互等科技元素的广泛应用,不少景区在沉浸式文旅项目上做出尝试,赋予文旅产品新的形式和意义。各地各景区应坚持内容为王,继续在创意上下功夫,在旅游产品创新上做足内涵文章,搞活“体验经济”,不断满足游客对品质性和体验感消费的需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安龙:开创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长期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存在周期长、医学创新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和瓶颈,需在坚持“传承、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不断破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高等中医教育,既要坚持弘扬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和规律,又要将传统中医学科与多学科交叉有机融合,还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新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打造新时代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不足、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问题,高等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新路,为广大中医学子创造更加开放、能够汲取原汁原味祖国医学精华的氛围和条件。高质量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放眼“全球”,创新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不断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培养储备人才。高等中医教育应当始终坚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要求,创新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通过与世界各国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中医教育项目,创建特色品牌,不断完善中医国际人才培养体系。
摘编自《学习时报》
【芦千文:“三农”基本盘支撑经济回升向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芦千文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能够突显稳健增长韧性,一个重要因素是以不断巩固的“三农”基本盘奠定了有效防范应对风险、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社会稳定基础。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是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有了粮食安全保障,中国抵住了国际形势突变造成的粮食贸易冲击,确保了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价格的总体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稳步推进城镇化进而驱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化解了城镇化迅速推进阶段积累的城乡发展矛盾,为城镇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激发了内循环强劲动力。我国在激发更多农村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快了整体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农村消费市场的有力驱动,使国内经济大循环建立在更可靠的内需主动力基础上。亦城亦乡“自由切换”,发挥城乡两栖“驱动器”作用,是中国逆势开拓发展新局面的优势。以足够的历史耐心,坚守农村改革底线,留足农民在城乡进退有据的制度通道,就能长期发挥农村“蓄水池”作用,实现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这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所彰显的发展优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立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张立迁认为,要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造就胸怀“国之大者”为己任,这既是对拔尖创新人才肩负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时代要求,也是众多国家顶层设计部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驱动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强化使命驱动,集聚一批德才兼备、造诣深厚的“大先生”,把牢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这个“总开关”,引导学生怀有深沉的爱党之心、报国之志,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奋勇争先、善作善成。未来我国教育应着力打造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心,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学科专业体系和科技创新的行动方向,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整体部署和战略推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