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经济韧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化治理、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殷鹏:我国经济在风浪磨砺中显示出强大韧性】
殷鹏认为,经济韧性是看一个国家发展前景是否光明的重要判断指标,我国经济在风浪中成长、在磨砺中壮大,显示出强大韧性,具体在三个层次体现:首先体现在面对风险挑战具有足够承受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遭遇过多重冲击,但始终保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没有发生大的波动。这离不开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等,共同汇聚成抵御风险的强大合力。其次体现在经历波动后能够快速恢复。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灵活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提高了我国经济系统的适应和恢复能力,并为重构平衡、实现新的稳定增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和充足空间。面对冲击迅速响应、积极调控,才能有效应对负面影响,在快速适应与调整中保持经济稳定。适应变化和不断变革的能力也是经济韧性强的重要表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我国自觉把握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不仅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更能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谈传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的实践辩证法蕴含着深厚智慧】
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化实践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指引,其中彰显的实践辩证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中华民族丰富的文明实践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尤其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与文明互释的实践辩证法,发挥文化与文明的互相阐释功能,实现文化建设和文明实践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坚持传统与现代互激的辩证法,既要赓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文明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跃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推进全体中华儿女的主体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客体形态双向革命化。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巩固与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不断激发、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正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主体与客体互化的实践辩证法的深刻诠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也是积淀人类精神财富的伟大实践,不仅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还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根基。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郭滕达、周代数、魏世杰: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化治理重在促进各要素高效协同配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郭滕达、周代数、魏世杰认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数字化治理重在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各要素高效协同配合。一是提升数字化思维能力,深化“互联网+科技创新治理”,强化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在数据访问、挖掘和使用等方面的技能。二是夯实数字化治理基础,建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决策流程,建立起科技创新领域底层数据库或统一平台,加快推进中文科技词表、科技资源标识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对科技创新治理重点环节涉及的关键数字技术需求达成共识。三是加强组织和人才建设,包括加强首席信息官、首席数据官、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信息安全专家等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统一报送、协同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四是优化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机制,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加速商业部门与政府部门合作,完善数字化科研范式下的科研伦理准则,设计数字化转型综合集成决策方案或治理机制。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构建“产业大脑”和“科技大脑”,优化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为政府提供科学发现、新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等方面的智能决策支持。六是完善相关制度基础,加快落实《科学数据管理办法》,适时出台科技创新数字化治理指导意见。
摘编自《科技日报》
【黄群慧: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性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鲜明标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发展质量的提高过程。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特性,伴随知识创造驱动的科技创新周期的日益缩短,以知识创造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性力量将加速壮大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力,通过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型特性,基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新生产力观,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始终,以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融合特性,超越了传统地理空间范畴的场域维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天、地、空、网等立体链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新质生产力具有人本内蕴特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上。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