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乡村文旅、人才培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尹志超: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尹志超表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调整与新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在为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提供更好制度安排层面,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创新环境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特别是要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形成良好金融支撑层面,应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开展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杨长湧:统筹推进各层次开放创新,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长湧指出,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应推进“三个统筹”。一方面,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既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又要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深化外贸体制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既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又要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统筹传统领域开放和新领域开放。在外贸体制改革中,既要巩固提升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传统领域优势,也要聚焦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前沿领域,构建有利于国际合作的体制机制;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既要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要重视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同时,统筹“大创新”和“微创新”。未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既要适时推出一些重大的、首创性的制度创新,也要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环节的“微创新”。
摘编自《经济日报》
【袁健: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文化旅游物质基础】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袁健表示,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新发展阶段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需注重挖掘本土资源,以差异化品牌为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IP。在打通乡村文旅产业链方面,既要打造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本土品牌的旅游纪念品等,又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活动、康养项目等。在提升乡村文旅竞争力方面,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用户情绪、社会需求以及机能价值出发,创立工业街区、艺术街区、朋克街区等主题街区;要建立实时的市场监控,对需求的走向和用户心理进行把关,为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用户的期待适时调整地域品牌。在打造乡村文旅特色IP方面,要明晰自身定位,依据乡村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特色IP的定位和主题,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要发挥“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原汁原味地保留乡村最原始的自然特色和古朴生活特征,以IP形象推动乡村文旅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摘编自光明网
【柳学智:体制机制改革助力激发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柳学智指出,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应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逻辑,通过改革激发广大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一是完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就业调查统计体系,定期调查和发布职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二是丰富多元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举荐制、认定制、评审制、以赛代评制等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改革,深化职务成果权属改革。三是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提高横向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四是改革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引导科技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五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