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轻工业、科技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邱勇:以高等教育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认为,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断彰显高等教育新担当新作为。一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新征程上,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二是要牢牢抓住重中之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教育自信和人才培养自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源源不断产出能够引领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创新成果。三是要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牢记“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重大课题,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迎生:不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策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暨社会学院教授李迎生指出,生产力是一个多要素组成并不断发展演变的复杂系统。实现生产力各要素不断提升和优化组合,要通过完善生产关系来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生产关系三大要素的优化,而社会政策都有所涉及。因此,要不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策体系。一是要加快完善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从业人员的社会政策建设。一方面,在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中,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社会政策改革使创新型人才能够顺畅流动。同时,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潜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社会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完善面向新经济从业人员的社会政策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面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政策建设,提升此类人才的主体性。通过社会政策优化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另一方面,强创新型人才的就业促进机制建设,采取切实乃至倾斜性举措保障创新型人才及时、高效、科学、合理配置并发挥作用;还应探索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社会政策机制,量身打造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来国创业的灵活、机动的社会政策举措。三是要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福利制度的创新性、发展性、丰富性。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政策,应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跃升的进程中,以提升福利制度的创新性、发展性、丰富性为基本价值追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
【冯鹏志: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冯鹏志表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总体要求和实践要求,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要把握这些必然要求,坚定不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全面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和重大举措,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根本导向力量。要把握这些总体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必然要求全党全社会积极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充分激发历史主动和主体担当,从而切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最后,要把握好实践要求,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激发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历史主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洪群联:“促消费”“优供给”,两手抓促进轻工业转型升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认为,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今年上半年,轻工业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规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利润同比增长17.1%,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工业13.6个百分点,彰显了轻工业增长韧性、创新活力。盈利向好与市场需求改善直接相关,轻工业广泛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应居民消费新需求、新趋势的轻工业产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近年来,绿色、智能、健康成为市场消费新趋势,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更受青睐。盈利向好也是企业持续创新、加快转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而广大轻工业经营主体主动求变、积极转型、降本增效,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强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当然,盈利向好也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事实上,轻工业产品带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对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要把轻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两手抓就要“促消费”“优供给”。激发和扩大有效需求,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扩大政策覆盖面,挖潜轻工业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国内市场空间,深化拓展跨境电商新模式,强化国际消费者黏性,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深入实施轻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大对轻工业技术创新、智能改造、节能转型、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轻工业企业品牌。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冬梅、卢阳旭: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科技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卢阳旭表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在开放中觅新机、谋发展,在国际合作中持续增强开放创新能力,是我国以制度与能力的确定性应对科技发展和世界局势不确定性的战略性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对比国际先进经验,新时代我国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特别需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及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的成长型思维,平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破”与“立”的关系,提升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主体感受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在选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确保对外开放政策理念和实践始终符合科技创新资源流动规律、始终能够应对全球竞争态势变化;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要着力提升科技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的体系化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高地,着力加强各类行动主体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着力优化支撑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