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刘凡熙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一方面,稳是大局和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稳就要稳增长、防风险、守底线。今年以来,我们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组合效应。从社会预期看,稳的关键是提振信心。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预期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宏观政策对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另外,稳还体现在就业稳、民生稳。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结构性就业压力,但得益于经济体量增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稳就业政策支持,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进是方向和动力。其中,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此外,协调是评价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今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增长平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持续增强。另外,高水平开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详情】
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绘就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绘就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的关键落笔,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一是打造有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优化科研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二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在产业高端化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健全强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在产业智能化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特别是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在产业绿色化方面,加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四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快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在各领域各环节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五是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化职称评定、实施薪酬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详情】
把握新趋势,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彬、浙江大学教授肖文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针对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我国应当把握好全球先进制造业所呈现的新特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其一,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向高跃迁”。研判全球制造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科学仪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引导企业持续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将企业作为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的新空间。其二,发挥领军企业辐射作用,实现“向广联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重点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组织,积极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的发展格局。其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向深融合”。加大孵化器培育力度,加强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与孵化器之间的合作,围绕“硬核”技术、初创企业等强化支持力度。其四,优化创新氛围,实现创新要素“向全集聚”。围绕各地产业特色、创新分工,打造高质量精准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社区等国际化城市环境。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增设相关专业,推进制造业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详情】
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依据资源禀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解晋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依据资源禀赋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实现各地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规则,消除妨碍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发挥市场在跨行政区域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设施联通,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和数字化交易平台,丰富和完善相关平台规则、功能、业务,降低流通成本。二是特殊功能地区分类施策。对于生态功能区,加快构建和推进合理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粮食主产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对于能源、资源地区,推动传统资源产业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三是用好转移支付财政工具。构建同人口和城镇化率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厘清并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提升基层政府财力同事权匹配程度。对于老少边穷及承担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特殊职责的区域,转移支付要适当倾斜并提高有效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