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新格局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新格局

  作者:雷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单菁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这是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推动海洋高水平资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入新时代,海洋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新格局,亟须健全资源评价、空间规划、修复治理、监督管理、保障机制等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新机制,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

  践行新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打造人海和谐共生新格局。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之中,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中国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客观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截至2023年,我国聚焦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近岸海域,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覆盖了99%的红树林、91%的珊瑚礁、89%的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全面认识海洋生态本底、精细化开展海洋生态评价和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打造海洋区域协作新格局。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是中国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国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并举,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对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等三大重点海域进行系统部署,开展综合治理攻坚战。截至2023年,已累计整治修复岸线475千米、滨海湿地1.67万公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67.5%,较2020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打造绿色智能转型新格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是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岛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海洋技术创新,运用天、空、地、海一体化手段,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3—2024年度我国海洋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历史新高,海洋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增长了15%和10%,海洋知识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要突破。

  坚持开放共享提升,打造海洋合作共赢新格局。胸怀天下、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切实履行国际海洋公约。2017年,中国在联合国首届海洋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发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倡议,推动“珍爱共有海洋、守护蓝色家园”的国际合作。在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国发布《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发起“可持续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和“蓝色伙伴关系基金”。目前,中国已与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对联合各方切实推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新机制

  为进一步践行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新理念,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新格局,应加快构建和完善资源评价、空间规划、修复治理、监督管理、保障机制等制度体系,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新机制。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机制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的应用。首先,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和识别海洋空间的主导功能,如渔业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等不同功能分区。其次,借鉴陆地“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划定经验,开展海洋生态多样性评价、海岸侵蚀与防护评价等工作,完善海洋生态空间、海洋开发利用空间等“双评价”关键技术。最后,探索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实行“分级+分类”的管制模式,增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特殊功能区的综合保障能力,确保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调统一。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空间规划机制。海洋空间规划是海洋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完善海洋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利于提升海洋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在宏观层面,需要完善陆海统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强调陆海资源保护利用的统筹性、系统性。在中观层面,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洋功能分区、海岸带发展、海洋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并注重与已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类涉海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在微观层面,应因地制宜加强陆海兼具的海岸带、海洋发展区、海洋保护区等详细规划,为各类海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修复治理机制。应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创新构建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协同治理机制。首先,坚持系统治理。探索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机制,因地制宜进行海堤开口、退垦还海、岸线修复等综合整治工作。其次,坚持科学治理。借鉴浙江宁波梅山湾互花米草生物治理、山东日照海龙湾海岸线生态修复全程绿色施工等模式,构建和推广“科技借力、科学治理”的海洋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最后,坚持协同治理。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联动性,通过数字化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横纵结合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协作机制。

  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权威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目标是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首先,坚持依规管理。以涉海法律法规作为法定依据,强化海洋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其次,创新智慧管理。积极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构建海洋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用海智治、海岸智美、海况智判等综合场景应用。最后,强化监管合力。倡导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涉海部门协同管理,完善监督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共同维护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秩序。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保障机制。构建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保障机制。在法治规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出台《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多项国际涉海环境公约,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的地方责任。在科技支撑方面,应继续加大海洋领域科技投入,创新海洋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培养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应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资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管理,以政府投入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在宣传引导方面,应扩大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工作合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13VHQ019)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