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郭春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政策制定、实施、产生效果的全过程。前瞻性是指在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评估预判经济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和各类风险挑战,提前研究储备政策,达到引导社会预期和稳定经济的目的;针对性是指能够精准识别经济运行中的具体矛盾和关键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效果;有效性是指政策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既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对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化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再起、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加,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调控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的风险挑战,前瞻性研究储备、针对性谋划制定、有效发布实施一批政策,这样不仅可以科学应变、灵活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而且可以主动求变、化危为机,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出政策“提前量”,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缓冲区”。
眼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相互交织,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有短期问题也有长期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经济大盘,还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宏观调控要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均衡,在关注经济周期性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在提升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存量经济影响加大等显著变化,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模式深刻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传导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提出新要求。紧盯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突出矛盾,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引导微观主体形成关于经济政策走向和经济趋势的合理预期,不仅可以达到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的目的,还有助于减小微观主体预期偏差,提高宏观政策调控效果。
丰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内涵
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体现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新方向、新要求和新举措,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
我国发展经验表明,面对经济运行变化,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是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形势发展需要,并充分考虑各类风险挑战,做好重大政策的预研谋划、提前部署,实现超前发力。宏观调控如果过度关注短期目标,容易导致政策超调和变动频繁,透支未来政策空间,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而前瞻性的宏观调控不局限于应对经济短期波动,还着眼于中长期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面临的风险挑战,综合采用总量政策、结构政策和改革政策,推动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短期调控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统一。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相当于在更长时段内为经济运行引入了确定性因素,可以有效提振社会信心和预期。去年二季度、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党中央因时因势加强宏观调控,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一批超出市场预期的政策,极大地提振了信心、激发了活力,不仅有力促进四季度GDP增速回升,还为今年乃至更长时间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也有体制性障碍,各种矛盾交织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就是要直面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渐次有序、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解决各类矛盾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之一。受疫情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受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名义经济增长由于价格因素而出现一定下滑。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要把稳定经济增速放在重要位置,当前形势下尤其要稳定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促进居民就业、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还需紧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研究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稳定经济增速还需充分考虑存量经济的影响,探索将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纳入宏观调控。另外,在外部环境大幅动荡和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形势下,社会公众对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经济运行趋势和政策走势的关注度、敏感度不断提升,稳定经济增速还需将稳定社会预期放在重要位置。
宏观调控是否有效,既与制定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有关,更与政策落实密切相关。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应把握好政策制定出台的时度效和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优化政策工具和政策组合,更高效率地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提高宏观调控效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既体现在单个政策的效果,也集中体现在政策的整体效果。就单个政策而言,政策是否务实管用,出台的时点、力度和节奏是否合理,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就整体政策而言,政策取向是否一致、是否协同发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客观环境变化、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影响下,部分政策力度和进度不及预期,部分地区落实政策不到位,都影响着宏观调控效果。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还需考虑政策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各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一刀切的宏观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多重挑战下,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还需考虑国际政策溢出效应对我国的冲击。
坚持前瞻分析、精准施策、协调创新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应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平衡、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相协调、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相衔接、中央调控与地方实施相一致、国内调控与参与国际治理相协同的思路,加快实施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推动宏观调控前瞻谋划、精准施策和协调配套。
加强分析预测和预期引导,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加强对国内外中长期经济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和预测研判,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分析、大模型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加强经济监测预警,提前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在把握好政策设计中短期需求和未来空间的基础上,实施跨周期调节,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宏观调控的短期目标与发展规划确定的中长期目标相协调,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做到提前布局、靠前发力。发挥前瞻性调控的预期引导功能,通过发布经济预测、进行政策宣传解读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预期效果,提高预期管理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研判,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有效防范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外溢效应。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紧盯经济稳定增长这个目标,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推进供给侧有效管理,推动经济增速尤其是名义经济增速稳定回升。针对制约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持续加力出台政策,同时加快研究部署一批有利于拓展宏观政策发力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可感可及的改革措施,实现宏观政策和改革措施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顺应存量经济对宏观调控影响加大的形势,探索将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融入宏观经济治理,推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政策协同发力,形成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格局。围绕预期偏弱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微观主体行为方式、经济运行逻辑和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研判,提高政策制定和预期管理的针对性。
强化政策创新和政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科学研判宏观经济大势和微观主体政策需求,合理确定政策出台时机、力度和节奏,建立健全政策有序退出机制,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政策出台前评估—实施中跟踪分析—实施效果反馈调整”的全链条动态化评估调整机制,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的同时,做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此外,还要创新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以易懂的语言、合理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向社会公众准确说明政策意图,及时了解不同类型微观主体的政策诉求并作出回应,提高宏观政策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