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绿色中国建设、环保产业绿色转型、生物经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义平: 关注新质生产力理论价值,以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义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标识性概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深刻内涵,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迭代提升,强调通过创新推动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大来促进经济发展。其中,“新”表现在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质”表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推动技术和业态层面的创新,又要推动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作出深刻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在把新质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充分领略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好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瑾: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刘瑾指出,自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明确“双碳”目标,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从被动到主动的蜕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美丽中国建设的画卷徐徐铺展,中国绿色发展成绩全球瞩目。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过去一年,全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森林覆盖率超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从被动到主动的蜕变。我国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全国碳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中国担当。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有主张也有担当,贡献成功经验也提供公共产品,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为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新时代的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经济日报》
【吕红: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环保产业绿色转型】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吕红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主要问题和难点。第一,产业创新性不足,不能满足先行产业引领要求;智能化、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不足,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跨领域的技术优势。第二,绿色转型程度不够,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很低,对产业绿色转型推动不足。第三,发展基础薄弱,难以保障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尚未形成兼具绿色低碳先进理论和丰富行业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体系和支撑优势。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支撑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多维度发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完善政策体系是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综合性行业标准、财税支持措施等,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助力绿色转型。优化绿色金融支持、强化人才培养、运用市场化工具,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法律刚性约束、绿色消费驱动和国际合作拓展等措施,构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保障体系,赋能产业绿色创新转型。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彧: 以生物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彧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由创新驱动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范式,具备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实践载体。生物经济作为依托生命科学突破与生物技术革新而崛起的新经济形态,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出独特势能。第一,强化生命至上科技向善价值引领。发展生物经济应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规律,实现生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促,确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造福人民群众。第二,进一步强化原创性科技创新。在充分尊重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逐步构建“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场景验证”的创新链;持续实现前沿科学引领支撑技术突破。第三,学科融合赋能产业升级。从强化跨学科平台建设、鼓励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产学研进一步深度融合、加强多学科背景人才培养以及增加国际化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创新,为推动生物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四,完善研产资人“四链融合”。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通过抢占新风口、开辟新赛道、打造新模式等路径促进新兴产业抢滩布局,进行裂变式、爆发式发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