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崔敏(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凸显了实习实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发挥地方和高校的创新动能,先行先试,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建立示范区。实习实践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一环,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相连。实习实践逐步从过渡性教育环节转向生成性育人机制,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匹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交织的语境下,实习实践承担着双重转化的任务:一是通过将学术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由理论学习向解决问题转变;二是借助岗位实境、技术流程与组织文化,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结构到能力体系的内在重构。
完善校企协同机制,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提供实践性的成长空间。随着产教融合持续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不断深化,实习实践逐渐从辅助性环节转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特别是在理工类高校,依托贴近区域经济、技术导向明确的优势,校企合作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实践路径,也增强了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协同机制中扮演着主动连接者的角色,围绕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将更多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纳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技术流程和工作标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接触到产业一线的问题类型,逐步培养系统思维和宽广视野。与此同时,企业的参与也不再局限于提供岗位,而是更深层次地介入到课程共建、平台共研、成果共享等环节。企业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的连续实践链条。校企协同机制更完善、企业参与更深入,促使高校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更强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健全的校企协同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环境。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注入现实动能。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策源地,在推进科技成果产出方面作用显著。当前高校在成果转化路径上仍存在“科研成果难落地”“高校课程与市场脱节”等问题,急需通过产教融合机制的重构,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耦合。一方面,要将成果转化前移至实习实践环节,推动学生尽早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从中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技术路径、锻炼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深度参与成为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部分高校通过设立“科研转化型”实习基地,引导企业在课题设计、原型验证、样机测试等关键环节与学生协同推进,推动成果原型的实用化改造与小规模试制。一些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学生孵化空间”或依托校内科技园,将有转化潜力的学生项目引入孵化体系,提供包括知识产权支持、成果评估、市场推广等配套服务,强化项目的持续孵化能力。实习实践在成果转化中并非仅起过渡作用,而是成为知识生产与应用之间的转换带。从“基础知识掌握”到“复杂问题解决”,再到“技术成果转化”,学生的能力成长与项目价值实现形成双向驱动。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拓展多元路径。在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融合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路径,交叉融合更能回应复杂问题导向的创新需求。高校正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以项目牵引、任务驱动为基础的跨学科实践路径,通过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与能力结构。高校普遍面临“学科壁垒较强、平台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与“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原有学院制结构限制,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高校从“学科本位”走向“问题导向”,也推动创新教育从“线性传授”向“网络协同”转型。通过产教融合拓展学生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更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加多元与开放的制度空间。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大学生职业创新凝聚集体智慧。实习实践范式正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高校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更在于通过组织模式与育人机制的系统重构,推动学生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一些高校正探索以“项目制实习+企业协同攻关”为基础的实践新形态,突破传统“以岗代训”的实习逻辑,构建起涵盖知识共建、角色协同与价值转化的“集体智慧网络”。这种模式下,学生被纳入多主体联合研发团队,参与真实项目全过程: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原型开发到测试评估与成果转化,均有实质性分工与协作。协同创新网络将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嵌入知识共创与组织协同之中,通过任务分配、平台支撑与角色转换,实现职业创新能力的立体成长。协同创新网络的逐步建立,正在推动高校实习实践从注重岗位适应转向聚焦问题解决,从机械模仿走向价值共创,成为实习实践体系深化变革的关键标志。
(本文为2025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