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再塑抗战关键“记忆场”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再塑抗战关键“记忆场”

  作者:何光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时间流逝,抗战记忆渐行渐远,整个抗战史面临一场严峻的遗忘危机,如何更好地守护并传承抗战历史记忆已刻不容缓。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成了“后记忆”背景下延续并再塑抗战记忆的关键“记忆之场”。

  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全球分布。14年中国抗战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第一,中国抗战获得了海外中华儿女、国际友人、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训、道义等形式的宝贵支持与帮助。第二,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独立苦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跻身反法西斯同盟“四强”后,更是积极履行盟国担当,负责中国战区,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通力合作,其中包括远征、反攻、受降等形式的海外用兵。第三,中国深受日军强掳劳工的危害,抗战期间许多中国劳工、战俘被掳往中国东北、日本、东南亚等地做苦力。分散于海外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恰从不同地缘方向说明了中国抗战的国际联系,具体分布如下。

  一是东北亚,集中于俄罗斯远东、中朝边境等地。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时期曾退入苏联整训,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作为后来苏军出兵东北的先锋,位于哈巴罗夫斯克的相关纪念设施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名录。此外,东北抗联志士活动的中朝边境是抗联重要根据地,分布着不少密营等战斗遗址。日本国内也有很多二战涉华劳工遗址,但多被美化和掩盖。

  二是东南亚,分布于东南亚各国。东南亚是华侨华人主要聚集地,抗战期间,南洋华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以捐款捐物、购买国债、汇寄侨汇、投资中国、抵制日货和人力支援等形式支持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攻占南洋大部,血腥镇压当地华侨华人抗日运动,制造了诸多惨案,菲律宾、印尼等地华侨奋起组织了一系列抗日武装斗争,因而相关纪念设施遍布东南亚。此外,为配合盟军,中国远征军曾两次入缅作战,牺牲巨大,许多将士埋骨缅甸,第三批国家级抗战名录中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就是在缅甸的代表性纪念设施;缅北为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必经地,东南亚空域也是飞虎队的重要作战区域;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曾赴越南跨国受降,也有遗迹留存。

  三是南亚,分布于印度东北的兰姆迦和雷多等地。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后,部分退入印度兰姆迦休整集训,后成立中国驻印军,整训结束后从雷多反攻缅甸,其中不少将士因伤重不治、水土不服、传染病和阵亡而埋骨印度。此外,印度也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的出发地。

  四是大洋洲,集中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和首都莫尔兹比港等地。抗战期间,有许多中国战俘和劳工被日军押往拉包尔做苦力,其中很多人遇难并长眠于此。盟军解放拉包尔后,幸存者和当地华侨修建了墓地等纪念设施,后中国政府予以修缮并将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名录。

  五是其他区域,集中于美欧。抗战期间,美欧等地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也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后建有一些纪念设施;美国参战后,作为援华的一部分,中国空军多批学员赴美,在亚利桑那州鲁克基地和雷鸟基地受训,其中部分学员因飞行事故殉职,多被安葬在德州布利斯堡国家公墓等地;抗战中著名国际友人的故居在美欧也有分布;此外,埃及开罗会议旧址亦是重要抗战遗迹。

  开展海外抗战纪念遗址的保护与记忆传承,推动整体抗战纪念,健全抗战历史记忆。抗战初期,中国独立自主在国内御敌,但并非孤立,战事发展使中国抗战的国际性愈发明显。整个抗战实际可分国内抗战和海外抗战,以往我们多聚焦国内抗战,但海外抗战也是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海外很多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不尽如人意,开展相关保护与记忆传承工作有助于推动整体抗战纪念,健全国人抗战史观。

  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抗战精神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支援中国抗战的外部力量和在世界各地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得到了住在国民众和政府的尊重与肯定,海外华侨更诠释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血浓于水的民族大义。在当前“两个大局”下,开展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与记忆传承,有利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纠正涉华错误认知。受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性等影响,美西方屡开历史倒车,妄图否定、歪曲、篡改二战历史真相,否认中俄贡献,甚至美化侵略,公然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招魂。此外,西方二战叙事长期漠视中国抗战,使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生动展现了二战中的中国贡献和日本罪行,对其开展保护与记忆传承有助于捍卫历史真相、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推动西方二战叙事的全球转向,正视中国抗战地位。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先锋,中国为二战胜利和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当前,日本等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沉渣泛起,无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不断推动“再军事化”,公然否定二战胜利成果,欲推翻战后国际秩序。开展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与记忆传承有助于联合国际稳定力量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赓续二战传统友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国际反法西斯和反军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中国在与其他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并肩作战中铸就了伟大的战斗友谊,许多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便是当年战时友谊的重要见证。因此,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展海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与记忆传承,有利于赓续用鲜血凝结的二战传统友谊,增进双边民心相通,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