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旭东(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核。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等,不断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这些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根源,教育家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不断酝酿而生成。
其一,教育家精神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教师要有奉献精神的论述中:“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其二,教育家精神来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家的精神,也是教育中要培养的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其三,教育家精神来源于创新精神。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四,教育家精神来源于进取精神。从行动和实践上来说,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以进取精神为前提,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关于“精神”的论述成为我们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基础。
教育家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也是一致的。“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家精神反映出来的国家民族的道德属性、师生关系的道德属性等都与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性相统一。这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而形成牢固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认识到精神对于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脊椎,人是站不起来的;没有理想信念,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坍塌”。教育家精神的首要精神条目就是理想信念。虽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最早源于关于“四有好老师”的理想信念论述,但实际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论述的进一步延伸。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就是至诚报国,教育者自当以独特的理想信念构筑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报国之志。
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教师“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相呼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还要成为“人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为此,他提出了“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具体写照。这为“四有好老师”上升到教育家精神在理论上作了铺垫。
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习近平总书记揭示出的“育人”基本规律。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仅是对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还是文化育人的根本要求,“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是培养栋梁之材的急迫需求,“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材”。因此,他要求“好教师”要做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事、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教育家精神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这种爱体现在“教师要像春蚕吐茧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心田,像孺子那样做人梯”。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深刻论述了“仁爱之心”与启智润心的关系。
教育家精神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要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勇于提出独到见解、创新观点”。
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高度提出来的。这既体现在国际政治格局与秩序的重塑上,要求教师以更广阔的视野、认知和理解,将教育者对学校、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延伸至世界;还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要求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的全球意识,也要引导学生从局部思维转向天下思维;又体现在不同文化的历史性交汇中,要求教师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参与全球治理;更体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中,要求教师把握科技革命的主导权,在科技领域深度合作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实现“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胸怀天下、匡时济世的志向,也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教师作为典型的“读书人”,更应兼具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既要担负起建设祖国教育事业的使命,也要主动承担为世界和人类教育事业作贡献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将美育层面的“以文化人”延展至更高境界,既要传递国家文化符号,也要关切人类文化发展与共同利益福祉;既要肩负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也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