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共筑网络家园 迈向数字未来
——写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
作者:谢永江(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网络空间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为全球互联网的治理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数字时代的全球治理擘画了宏伟蓝图。十年栉风沐雨,这一理念从思想火种成长为参天大树,从中国倡议变为国际共识,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不断升华,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磅礴的数字力量。
十年荏苒,当我们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深刻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与价值,梳理其成果与经验,展望其未来与路径,对于应对数字时代的共同挑战、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时代呼唤与深刻回应:“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
新理念的诞生,从来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回应。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技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重塑着世界。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推动社会进步、丰富文明样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加剧,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数字鸿沟不断拉大,阻碍了普惠发展的步伐;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激烈碰撞,甚至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新疆域。世界站在了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是走向对立割裂,还是走向普惠合作?
在此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对全球互联网“向何处去”、网络空间“如何治理”的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其核心内涵丰富而深刻:
一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它深刻揭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其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利益交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也无法凭一己之力应对所有风险。必须摒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树立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理念。
二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共同繁荣观。它强调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弥合数字鸿沟,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迈向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数字未来。
三是以安全为基石的共同秩序观。它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倡导在共同安全中实现自身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建立信任措施,维护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环境。
四是以平等尊重为前提的共治观。它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应平等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倡导由大家商量着办,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五是以文明交流为纽带的共同价值观。它尊重网络空间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反对将网络空间作为鼓吹对立、煽动仇恨的舞台,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具人文精神的数字世界。
十年耕耘与丰硕成果:从理念到实践的全球响应
十年来,中国不仅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理念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一是理念认同日益广泛。这一理念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和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中亚五国等地区的决议或文件之中,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它为解决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赤字提供了明确思路,凝聚了国际共识。
二是平台机制不断完善。我国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重要平台。中国积极推动在联合国框架下以及通过双边、多边渠道,就网络安全、数字经济等议题开展对话合作,促进了政策沟通与规则协调。
三是务实合作成果显现。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中国通过技术援助、人才培训、基础设施援建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网络能力建设。例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互联互通,分享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发展经验,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出台《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重点帮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受益,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中国与多国建立双边网络安全对话机制,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合作,为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和平安全作出贡献。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倡导并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讨论,促进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促进开放型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携手构建中非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5-2026)》等合作计划,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倡导“和而不同”,主张尊重各国文化主权与文明独特性,积极打造了诸如“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交流平台”、中阿电子图书馆等多语种数字公共产品。
四是国内实践提供样板。中国坚持依法治网,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清朗,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网络空间安全法治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和5G网络,加大推广IPv6、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努力消除国内数智鸿沟。这些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挑战犹存与未来路径: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十年成就鼓舞人心,但前路并非坦途。当前,网络空间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仍有市场;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多元;数字技术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改革仍面临阻力。持续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需要国际社会凝聚更大共识,付出更大努力。
第一,深化理念阐释与传播,筑牢思想根基。要继续创新话语体系,用世界各国易于理解的方式,深入阐释理念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要讲好各国在网络空间合作共赢的故事,特别是惠及普通民众的生动案例,增进各国民众的理解与认同,形成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强大民意基础。
第二,聚焦关键领域,推动务实合作走深走实。一是共促发展。加大对全球南方,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鼓励数字技术开源合作与知识共享。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稳定与安全。二是共护安全。持续推进联合国框架下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的讨论与制定;加强在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司法协作与情报共享;推进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管控;建立并完善网络危机沟通与信任措施机制,防止误判和冲突升级。三是共建规则。坚持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在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磋商,寻求最大公约数。
第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共治效能。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政府间进程在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技术标准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等标准互认;创新治理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构建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第四,拥抱技术变革,引领创新方向。要共同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与伦理规范探讨,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向善,服务于人类福祉。鼓励开放的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合作,让科技之光普照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我们深信,只要国际社会秉持同舟共济的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进理念转化为行动,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让数字文明的光芒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