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2-07 10: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韩文龙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承担了更大的国际责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我们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的发展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1978年GDP总量仅为3678.70亿元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升为2017年GDP总量为82.7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成就上,还表现在支撑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建设。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国家发展道路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道路的探索。尤其是经济道路的探索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转变;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新型的农村集体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了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好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融合问题,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扩大了对外开放,正在探索形成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新格局。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 “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开始迈上了新征程。4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极大发展,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人民群众享有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得到了法律的充分保障。40年来,社会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了有效落实,正在全面建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不敢腐和不能腐的理念深入人心,权力被关进了制度笼子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效果显著 。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资料由短缺走向充裕,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走向了全面小康,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36396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3432元。40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民生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正在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增加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全体城镇居民的失业率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通过多年努力,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标准化、具体化、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不断创新,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指导作用,形成了教育大国、科技大国和文化大国。我们已经建立了幼儿园至大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年保持在了4%以上,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大国,建立起了完备的科技研发体系,并在航天、载人深潜、量子通讯、高铁超导、电子技术、核能、激光等领域成果显著,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到彰显。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些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成了主体功能区和国家公园体系,建成了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的防治机制和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奇迹带给世界机遇。如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文章《中国赢了》所言,中国越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机遇和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0%。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从1978年的不足5%,上升到了2017年的15%左右。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双边和多变贸易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场,中国制造为世界各个地方的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和服务;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了全球主要消费品的购买者和全球旅游业的增长引擎;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中国成为了国际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展示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履行了与自身实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大国责任,代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声发言,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把平等、开放、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融入了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和平和发展秩序的有力维护者,在政治、安全、贸易领域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已经成为了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的有力倡导者和维护者。中国成为了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的就业质量。近些年,中国通过联合国向战乱地区和国家派遣维和部队维护了地区稳定,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在教育、卫生、科技、旅游、文化等领域展开了有效合作,向非洲等地派遣医疗队,有效遏制了当地疾病的扩散,救治了当地居民。

  中国成为了区域性和全球性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地区间的融合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了周边国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中国在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向世界主要经济体展现了国际合作的巨大前景。中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发展的需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平等互利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装备、技术和服务等,并且与“一带一路”沿线100多个国家和组织展开合作。中国积创办或筹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一带一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等。中国还积极推动了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丝路基金建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纳入SDR,推动IMF等国际组织改革,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组织,调节地区冲突和矛盾等,致力于与其他国家一起创建一个和平和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提出了人民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就获得了世界的肯定,其经验也值得总结和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谈到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发展是第一要务。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就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这一次次的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改革红利,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40年来,中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中,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企改革、经济特区、外商投资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坚持走独立自主、渐进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和自我创新,开辟了新的制度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没有遵从西方发达国家模式,没有遵从西方宣言的普世价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走封闭走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西方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采取“休克疗法”,而是坚持走了自己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底线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走的是一条渐进式之路。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中国的开放,是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端到高端、从内向外,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在做好风险评估和充足准备后逐渐开放。在对外开放中,既发展了经济,又保障了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中国的对外开放,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发展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另一种模式。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初,由于受到“左”的或“右”的思潮的干扰,以及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1989年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通过一整套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方案,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改革之路、发展之路和稳定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不断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人民群众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最大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忠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才能找到最大的动力源。

  积极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的近代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没有出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融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定发展方向,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统筹和协调发展,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而采取积极措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逊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实践也证明,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基本路线,找准发展坐标,发掘发展动能,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深入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强保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