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民族复兴、生态文明、工业发展、人民政协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友梅:辨识中国社会转型实践之实】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改革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等一系列以“社会”为主题的领域,成为中国社会学界进行实践总结与理论思考的重点。中国社会学在构建能够阐释中国社会整合的实践经验和符合中国社会运转特征的理论方法上,从认知、分析到理论对话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学术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来,仍存在比较严重依赖西方话语的学术倾向,在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提出的复杂深刻问题进行阐释时经常出现失语现象,这也导致社会学本土话语体系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学术理论的原创能力不强。当前社会学中国化建设存在的内在困境与张力,不仅需要我们回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实践进程中去体会,更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学存在的认知偏差问题;需要我们摆脱西方话语禁锢,超越西方化与非西方化的二元争论;需要我们从“差异性”中看到“共通性”,找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联;并在多元变化中把握“变与不变”的逻辑关联,创新兼具学术主体性与文化主体性的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
摘编自《光明日报》
【袁银传:跑好民族复兴的接力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信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力跑下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尺度,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
【赵建军: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赵建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议题。首先,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充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生态环境的发展底线。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反省我们自身的价值理念,守住社会发展的道德底线。人作为自然实践的主体,人类的实践行为与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能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构建相关法制与社会制度,守住实践行为的规则底线。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史丹:工业发展的战略演变与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丹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的发展战略与理论创新,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修正、再创新、再修正的循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一,关于工业立国的长期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二,关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先行发展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加之西方国家的封锁形成诸多发展瓶颈。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重工业优先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工业发展布局时也采取了倾斜式发展思路,建立了沿海经济特区,把工业发展的重点向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倾斜,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其三,关于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高科技研发计划,推行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总之,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经济日报》
【姚俭建:人民政协体现中国式民主的特色】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姚俭建认为, 作为一项源于本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人民政协既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既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首先,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政治角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不变的主题。其次,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人民政协组织,经过70年的发展,在实践协商民主制度方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再次,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通过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协商民主赋予了人民政协丰富而又深刻的政治内涵。人民政协制度的产生和成长过程彰显了“协商民主特质”和“中国特色”两大品格。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