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系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2-03-09 09: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第五次就建设生态文明发表重要讲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情怀。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生态文明建设所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海内外各界人士观察、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只有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系,才能够更好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意义和历史贡献。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就是从全局的、战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就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所进行的深刻阐述和战略要求。深刻揭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显著标志所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方略。

  仅就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而言,2019年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今年3月5日又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都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谈高质量发展、谈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谈绿色发展、谈生态文明建设,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对当代中国而言,是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怎样坚持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使中国美丽、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

  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战略性论述。这其中,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的要求从未放松。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就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2019年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这都表明,在祖国北疆构筑绿色万里长城,既关乎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整体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核心要义就是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一是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生态系统观,坚持系统治理观,积极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修复以及国土空间治理、防灾减灾系统性工程,坚持更多强调以自然的办法修复自然,以生态的理念维护生态。二是使环境风险有效防控。要深刻汲取近年来发生在腾格里沙漠、祁连山、秦岭等地的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风险防控协同和责任机制,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不因小失大,有效防止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积极稳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这段重要论述,向外界释放出极其重要的信号,就是必须完整准确、辩证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以更高的思维认知和更科学的实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革命性变革。改变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最大限度转变过于倚重化石能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是减污降碳的重要路径,但不等于要使煤炭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本身不是坏东西,关键是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方曲解中央精神实质和真实意图,盲目实行运动式减碳。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部分地区将“减碳”视为短期内必须优先完成的政治任务,用力过猛,一度刮起“拉闸限电”风暴,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困扰。

  因此,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层层加码,简单一关了之,方法简单“一刀切”,任性随意“切一刀”,把长期问题短期化,甚至去做直接影响地方特别是基层最普通老百姓最基本民生福祉的事情。二是关键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居首。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手发力,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创新体系,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着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三是以系统思维全面推动“双碳”工作。比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等。这些举措,也必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