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促进海外中医药落地生根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促进海外中医药落地生根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2-04-27 10:37

  作者:曾芳(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早期参与、全程介入疫情防控工作,已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世界卫生舞台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世卫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2022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发布多语种版本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向28个国家派出中医专家协助抗疫,“三药三方”等有效抗疫中药方剂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实践的成功范例,为中医药深度参与世界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未来中医药将全面深入走向世界。“好风凭借力”,在这一历史机遇下,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不能一条腿走路,必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更多的中医药项目在海外的落地生根。

  以针灸为例,其在海外的落地生根最具有代表意义。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17世纪由传教士带入欧洲。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举行的听证会肯定了针刺的有效性,进一步加速了针灸的国际化进程。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标志着中医针灸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标志着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利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国际“通行证”,当前,针灸已经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方法之一,也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国际话语权、处于领先地位并有望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学科领域之一。

  而具体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针灸在海外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提升:一是要提升中医针灸国际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等打造一批针灸国际服贸“国家队”,输出优质高效的中医针灸医疗服务。二是要提升我国在中医针灸领域的话语权,积极主导中医针灸国际标准的制定,组织推动中医针灸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中医药学科“海外伙伴计划”,加强国内院校、科研院所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等,坚持“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合作研究,开展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重要科学问题阐释等,用国际化语言讲清楚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三是要推进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办学和海外招生的能力和规模,加强面向海外的中医针灸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中医药项目在海外落地生提供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药国际化仍然存在“短板”:国际政策壁垒还未完全打破,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中成药、中药饮片“药物身份”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中医药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足,在全球植物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足5%;中医药文化认同和海外从业人员的资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大中医药抗疫药物、方法输出的同时,扩大中药制剂输出;引导相关国家调整政策限制,获取中药“身份地位”;联合相关国家实现中医药人才和药物本地化等,为中医药全面深入走向世界提供保障,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加速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世界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途径。

  尤为重要的是,中医药作为一门传承千年的传统医学,临床疗效是其存在的生命线,而切身体验是最好的推广策略。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纽约时报》随行记者接受的针灸治疗后,一篇体验式的报道《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让针灸迅速在世界走红,引发巨大反响。再如今年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10秒体验中医药”、“跟着AI打太极”等“吸睛”无数,与此同时,中医药以针灸推拿等形式在冬奥会运动员健康保障、创伤治疗、疲劳消除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针灸推拿为例,其自身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十分适合推广应用,而文化认同是有意愿切身体验的关键。因此,要大力拓展中医药文化认同的“朋友圈”。在周边国家,要借助东方文化同质性和区域影响优势,强化中医药与各国家民族医药间的交流合作;在欧美国家,要用好用足“孔子学院”“文化中心”等资源举办“中医课堂”,探索“汉语+中医药”的国际汉语传播途径,同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亮点品牌;在非洲等地区,要依托援建项目和援非医疗队,借助中医药“简便廉效”优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基层普及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