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郇庆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主政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简称“两山”理念),这一理念具有丰富深刻理论意涵而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原创性概念与基本论题,显示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生态世界观方法论意涵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两山”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构成性要素或理论观点:
建立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哲学本体理念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实实践目标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如今,必须承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其他行为的终极性约束限制,而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要更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就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当经济发展活动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尤其是生态安全底线发生冲突时,要能够果断地做出正确取舍。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目标进路意义上的矛盾,而且它们作为国家战略(公共政策)还可以形成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良性促动关系。因而,至少在接下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会成为从制度构架上弥补生态环境治理这一短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水平相匹配的关键实招。
自然生态财富向经济社会财富的科学合理转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或“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基本生活需要及其满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值得花大力气加以维持保护,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地区或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又可以科学合理地转化为经济社会意义上的物质文化财富(“金山银山”)。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够找到既切实有效,又符合经济社会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路径手段。因而,“两山”理念论题的最大创新或贡献,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变成了一种现实实践进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践行弘扬意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的结语首次提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从而清晰表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主体地位和政治领导力量。“两山”理念所蕴含或指向的正是对上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政治意涵的践行弘扬。
“两山”理念体现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认知处置所内嵌其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性质和背景语境。一方(“绿水青山”)是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因而很少感受到其公益性质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金山银山”)是人们对更高水准、更舒适程度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天然需求。现实实践表明,这两个目标性层面虽不是天生对立的,但也显然不是内在或直接一致的。“两山”理念就同时是对这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规律要求的、建立在历史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认知或概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双山”目标,而不能只强调“单山”目标(无论是“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要自觉运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或视野,努力实现二者之间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平衡。
“两山”理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对于自然生态保护治理议题的不断深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或环境政治认知,也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加文明科学的生态认知。对“绿水青山”作为最基本公共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位的确认,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意涵丰富性的日益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与发展手段的自觉反思。
“两山”理念通向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适当关系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未来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还存在着巨大的努力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或可能会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想真正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建与创新目标,我们需要逐步构建起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与自然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本表征应是符合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公正原则的。
具体到“两山”理念,“金山银山”(物质财富)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一个社会性的和社会自然关系性的概念,依托于特定形式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相应的文化观念,并蕴含着或指向某种构型的社会自然关系。而在当代中国现实中,如何切实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再为“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都绝非只是辩证认知水平和价值伦理态度问题,而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性经济政治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选择。
因而,“两山”理念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背景语境下的另一种形象化表达,强调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逐渐解决面临着的诸多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新构型的现实进路。
生态文明建设大众化实践的引领规约意涵
“两山”理念既是重要的新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对此,我们不仅需要从一般理论认识层面与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方略层面上来理解,还要从它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密切联系或引领规约作用上来理解。
以“两山”理念引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而它对应的整体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则是围绕着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目标宗旨,努力处理好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调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体推进等层面之间的关系。
以“两山”理念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之道在于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一主题做了进一步阐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社会要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两山”理念引领促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开篇就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而它对应的最主要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就是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则进一步明确,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和主体的事业。也正是在这一本质特征和意义上,不断树立践行与深化拓展的“两山”理念可以发挥日益重要与全面的引领促进作用。
20年后的今天,我们至少可以从上述意义上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理论意涵。依此,我们才能充分意识到它所蕴含或指向的文明(文化)绿色变革的深刻程度,也才能认识到它由于对社会主导性现实的激进转型重构要求而将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难。相应地,“两山”理念及其践行不仅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科学理论话语体系所蕴含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性创新,也表征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所拥有的“红绿交融”意义上的巨大变革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