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进入国家阶段的文明体之一,在古代,我们创造了非凡成就。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化浪潮开始冲击中国。在古典文明形态崩溃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以政党力量来领导与组织社会,建立现代文明形态。在中国自身发展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与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共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文明以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春秋时期的思想辉煌和盛唐时期的包容宽容。第二,形成强烈的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和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的接纳能力和内生动力。第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优良的社会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全民族的想像力、创造力,以新质力量支撑民族前行。
短期性措施主要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可以选择的措施有进一步减税、定向降准、适度放松信贷、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可选择的长期性措施有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等。
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看,提高人口生育水平是有必要的。根本对策主要在于,加强和家庭生育相关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就业发展和孕产假的协调,加强对婴幼儿幼托的社会支持。通过这些扶持,使人们能够有更多时间用于理家。虽然极低生育率现象令人担忧,但若片面在二孩政策上转圈圈,就无疑是偏离了问题的实质。
守本不是固步自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顺应历史大势,赶上时代步伐,完成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道路、战略自然会也当然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一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不思进取的政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点同样有深刻的认知。
由于搞好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重大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改革的较为明显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全面强化党内监督。虽然《党内监督条例》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很好地阐述了党内监督的地位、作用、意义以及制定了基本的制度,是一部系统、全面的专门法规。然而,我们依然感到开展党内监督远非一件易事,亟待加强和改进。
从信息角度来说,就要强调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且普遍接受人民的监督,实行阳光治理。从各方面的关系角度,着眼于以人为本来替代过去的以管为本,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农民不可能用他们让渡农村土地权利所获收入在城市买得起房子。即使他们在中西部县城买得起房子但也很难在城市安居下来。当前中国农村,70%农民家庭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中国的城镇化不能是农民从农村拔根到城市落地的单向过程,应当允许进城失败的农民返乡,这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公民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重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参与,应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强调公民共享、共建、共有的原则。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新常态,驱使我们的工作理念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新闻宣传,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关注新闻舆论,并且要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我们主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要把“新闻舆论”置于工作中更加突出位置。
新型新城镇化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问题。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不仅需要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布置,更需要以改革促发展的决策魄力来推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对新型政商关系作了精辟论述,把新型政商关系的内涵要求概括为“亲”“清”二字,体现了党中央对正确处理政商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坚定决定和信心。
若想生产出文化精品,必须注重6个字:读心、暖心、攻心。使人们在消费文创产品时感受到产品的文化温度与温暖。文化创意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讲究错位竞争”。因此,模仿和复制并不是解决文创产业长久发展之策。
城市精神确实与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说这个精神就是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一种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人文环境,那么这些“软体”层面的东西,应该说对深化改革有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结构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合理的经济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健康增长。通过经济结构变动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
对于学者来说,“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就是学术语言。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个人认为,当代中国学者、特别是人文、社科学者最激动人心的任务,是用自己学科的语言,讲清楚中国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监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 外交学院、安徽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等兼职教授。[详细]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叶小文
张海鹏
李君如
魏礼群
李 扬
陈雨露
施建军
韩庆祥
胡鞍钢
汪玉凯
公方彬
丁文锋
贾 康
姚 洋
许耀桐
赵振华
薛庆超
赵 磊
李佐军
韩振峰
易鹏
尹韵公
秦宣
祁述裕
赵子忠
孙来斌
贺雪峰
竹立家
严金明
左凤荣
任建明
王桂新
丁元竹
乔新生
熊丙奇
姚桓
辛鸣
刘东超
任远
毛寿龙



光明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