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革命精神谱系”的整体呈现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经典读物 > 正文

“革命精神谱系”的整体呈现

来源:北京日报2017-06-22 17: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建构了一个个精神坐标,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进行了研究,但往往是独立研究多,整体研究少,未能呈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全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以下简称《系列读本》,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编),依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轨迹,对先驱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进行了整体呈现,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谱系,提升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层次和普及的水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其形成的渊源和土壤,有其演进的历史与过程,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系列读本》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

  其一,注重揭示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成的传统养分、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主体条件。精神不能凭空产生,传统养分、理论资源、实践基础、主体条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系列读本》在诠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时,着力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抗战精神》一书在诠释抗战精神形成时指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各族人民的浴血抗战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关键。这里实际上说明了抗战精神形成的传统养分、实践基础与主体条件。在论述先驱精神的形成时,作者注意从上海的自然条件、近代工业发展、近代先进思想荟萃等方面来说明,将先驱精神的形成置于广阔历史背景来审视。

  其二,着力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各有其独特的内涵,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涵是《系列读本》的重要旨趣。一方面,对于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系列读本》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概括进行阐释。如《红船精神》一书,依据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的界定,对红船精神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另一方面,对于先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系列读本》依据作者的研究与感悟进行了解读。如《先驱精神》一书,从先进思想的“盗火者”精神、工人运动的“领头羊”精神、改写历史的首创精神、忠于信仰的献身精神、文化堡垒的坚守精神等方面,对先驱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与解读;《西柏坡精神》一书,从“两个敢于”贯穿国共军事较量、“两个一切”体现人民至上、“两个善于”考量创新智慧、“两个务必”破解始兴终亡等方面,对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础。

  其三,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于战争年代,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性评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地位,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应回避的问题。如《井冈山精神》一书,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两个方面,论述了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认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换,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培育的新时代民族精神。这充分彰显了井冈山精神独特的历史地位。

  其四,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情感、意志、人格、智慧的凝聚和升华,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系列读本》注重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如《红船精神》一书,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等方面,说明了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井冈山精神》一书,也从大致相同的维度说明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当代价值的阐释,是《系列读本》的落脚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于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与中国共产党人品格、气质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相通的地方。比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渗透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各种形态之中。又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为了人民、依赖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念,为民、敬民、利民的理念也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各种形态之中。整体呈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利于在比较中展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相通与共性,有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核。《系列读本》的出版,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普及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