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钟惠波
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默克尔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7月7日至8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峰会所有阶段会议,阐述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看法和主张,推动各方加强政策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来之不易,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巩固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各国就要通过创新挖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由此可见,包容增长无疑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的关键词之一。同时,包容增长不仅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与机遇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动力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的一次完美体现。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失衡加剧,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世界各国比过去更加迫切需要找到经济转型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方。“一带一路”的倡议搭起了促进全球化的新平台,为推动全球化注入了新动能,而包容增长正是将发展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必要举措,是经济全球化普惠模式的新探索。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倡议和二十国集团合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方愿以汉堡峰会为契机,同各方一道努力,就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发出明确信号,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包容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的是机会平等的增长,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众所周知,历次工业革命在实现社会生产力大跃升、经济总量提高以及人类文明大进步的同时,也往往伴随贫富差距的大幅拉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的尴尬。特别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催生了大批技术新贵,在短时间内释放了惊人的财富创造潜能,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并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机会,以及经济全球化为新技术在全球市场上获取创新利润提供的便利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创造“巨富”的两大驱动因素。由此,开启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时代,依托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互为依托中加剧的全球贫富差距问题,而包容增长的发展观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强调包容增长的发展观,既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以“人工智能”、“工业4.0”等新兴技术和产业模式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也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创新创富。也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既提供了经济转型的新动能,也增加了包容增长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了基于普惠模式的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包容增长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为本”、“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思想,都是“包容性增长”的文化源头。可以说,包容增长是凝聚中国智慧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政府也是包容性增长积极和坚定的践行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包容增长的思想已根植于当今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对内对外政策及发展观念之中。也即,包容增长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国情、高屋建瓴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政府为世界指出的全球经济增长新战略,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