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马骏驰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体(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与克罗地亚公路公司正式签署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及其连接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合同。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出席了项目的签约仪式。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的一期工程项目涉及金额约合2.8亿欧元,合同工期36个月。长期来看,这一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尔干地区互利共赢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对各方都意义重大。
第一,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将为以后在欧盟开展相关业务奠定基础。该大桥的建设项目是自2009年之后,中国企业成功中标欧盟联合融资的最大项目(09年之前为波兰的A2公路项目)。虽然目前在巴尔干地区,中国已经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地开展了相关铁路、公路项目等,但是在欧盟境内进行的基础设施项目却进展十分缓慢。此次中标再次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东欧“试水区”的作用也得以展现,而这一作用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成立之时的目标之一。
第二,这一项目有潜力成为中欧合作的示范项目之一。2012年,欧盟向克罗地亚提供了20万欧元,用于这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017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通过欧洲聚合基金为这一项目提供3.57亿欧元,用于桥梁和配套基础设施(隧道、高架桥和通道等)建设费用,大约占总建筑成本的85%。可以说,未来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可能成为中国与克罗地亚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能够成为中欧层面上具有说服力的合作成果。
第三,这一项目的签署以及未来的实施给克罗地亚自身带来切实的利益。首先,这一大桥旨在联通杜布罗夫尼克周围的地区,而这一区域一直以来被波黑的沿海地区所隔断,给人员、货物等流通带来不便。其次,这有助于提振普连科维奇政府的支持率,未来他可借此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和政府内部的支持。再次,这一项目的顺利签约也意味着克罗地亚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过,与此同时,未来中国企业在这一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中也应关注相关风险。
首先,中国在欧盟境内展开基础设施业务时,要警惕欧洲企业的抹黑行为。欧洲基建企业在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地区,有着传统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他们对中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为了赢得竞争,他们或不惜采取抹黑手段,例如将中国基建企业在巴尔干的行为称为是有意“输出过剩产能”。然而,需要意识到的是,以克罗地亚的这一项目为例,当地的需求是原本就存在的,中国企业并未刻意去创造这些需求,而仅仅是通过投资来激发、满足这些需求而已,所以将其称之为有意“输出”非常无理。
其次,尽量避免触及政治问题,更多强调务实合作。波黑和克罗地亚就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项目的争论由来已久。该项目最早在1997年的时候便已经提出,2000年正式纳入克罗地亚国家规划。但是波黑一直以来坚持克罗地亚不能单边修建这一大桥,因为这将限制能够进入波黑港口的船只尺寸,而且波黑的议员集体写信给欧委会,宣称克罗地亚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海洋法等。中国企业参与这一项目不应涉足这些巴尔干国家之间传统的纠葛之中,因为这些纠葛具有历史性且十分复杂。
总之,中国企业在克罗地亚中标佩列沙茨跨海大桥一期项目将成为中克、中欧之间重要的基建项目,克也将借此进一步发挥其在“一带一路”上的道路联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