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首次研讨会在京召开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首次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08-21 14:57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李澍)2018年8月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的重大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在京举行首次研讨会,正式启动该项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首席专家郑功成教授主持此次会议。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陈百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司长芮立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教授贾俊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有关研究人员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首次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现场

  郑功成指出,以社会保障法律、劳动法律以及不同群体权益维护法律等为主体内容的社会法部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大部门之一,社会法领域的法制建设最贴近老百姓生活,也关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权益,但我国社会法领域立法滞后,不仅在社会救助法、社会组织法等多个社会领域的基本法律存在空白,而且现有法律法规还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弱等问题。他表示,在我国法学界,社会法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最为薄弱,专职研究者较少且对法制建设不够重视,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力。因此,加快社会法研究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九大已经十分明确的目标任务,而加快补齐社会法制建设滞后的短板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法部门的重中之重,需要至少10部以上的法律才能涵盖这一领域的制度要求,不仅需要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还需要住房保障法、儿童福利法、残疾人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慈善法、社会保险基金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一系列专门法律。我国已经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慈善法》等少数几部法律,余下立法任务十分繁重,特别需要社会保障学界与法学界共同努力推进。

  芮立新全面介绍了我国有关劳动立法、社会保险立法等情况。他强调,社会法的建设过程要注意“优先补缺”,要真正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期盼,保障百姓的劳动与社会保险权益,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并为之提供法治保障。他提出,要着重推动三方面的法律建设:一是推动出台《人力资源开发法》,注重人力资源的全环节开发,包括教育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二是制定惠及全民的基本劳动标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工时认定、报酬支付保障不到位、劳工休假不足等问题;三是修订、完善《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条例》等新法规,减少社会保险经办中需要的证明,简化群众办事流程,同时,努力保障基金的安全,避免错领、冒领。

  陈百灵强调,民政工作涵盖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诸多领域,涉及群体庞大,但与之相关的社会法建设严重滞后,主要存在三种问题:一是法律存在空白或现有法律位阶较低,社会组织、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助均由行政法规规范,缺乏相应法律;二是法律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同其他法律衔接不够等。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深入研究,推动《社会救助法》《行业协会商会法》的出台以及《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同时希望专家学者关注有关殡葬等方面的立法。

  贾俊玲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法立法严重滞后的现状。社会法处于初级的立法阶段,学界对于社会法的定义也存在诸多争议,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社会法的内涵及外延,维护社会法的独立性,制定社会法的长期立法规划,并以《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劳动法》等作为社会法立法框架的主要支柱。

  童星认为,社会法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民生,要突出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性。社会法建设首先要梳理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再从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完善社会法的法律体系框架。

  何文炯表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社会法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社会法的立法建设要以基本公共服务法定化为基础来推进,努力实现国民基本保障权益的法定化、社会组织权益的法定化等,重点解决兜底线的问题,推动《社会救助法》《人力资源开发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林闽钢认为,《社会救助法》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应当成为社会法建设课题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他指出,《社会救助法》要突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救助项目、救助标准、救助责任分担以及救助体系等方面的局限,同时,在立法过程中要融入“积极社会救助”的理念。

  中国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栗燕杰、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副教授娄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范围、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汪敏、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李志明等社会法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亦做了专题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法的性质、定位、法制建设现状、欧美国家借鉴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且独特的地位,在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老百姓密切关注的领域,但目前社会法存在基本法律缺失、现有法律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快推进和完善社会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此次会议还成立了核心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相关研究活动。

[责编:郑芳芳]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